夏红民:遗产同保护 成果共享有
原标题:遗产同保护 成果共享有
甘肃省副省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夏红民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今年1月9日,新华社发表了《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从“保护文物使命神圣: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树立正确保护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书写城镇化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做了总结和凝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员令,也是指引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基本遵循。
我省历史文化悠久、类型多样、底蕴厚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据第三次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等工作统计,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89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26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达到22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座。境内长城总长度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我省各族人民还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刺绣、面塑砖雕、社火傩戏、祭祀礼仪、皮影木偶、花儿对唱、唐卡腰刀、高跷鼓舞等民间民俗文化代代相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构成了甘肃特有的文化魅力。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近年来,更是将之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两大板块着力推进,作为保护传承祖业、繁荣发展事业、做大做强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推开。一方面,重点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丝绸之路申遗历时八年圆满收官,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世界文化遗产地增至7处,跃居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大省前列。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为亮点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竣工,显著提升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和展示利用水平;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文物本体保护与遗产监测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拉卜楞寺文物保护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敦煌莫高窟崖体保护维修工程入选首届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还启动了全省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嘉峪关、金塔、山丹等省内重点区段长城加固维修工程陆续竣工或正在实施;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展示利用工程获准立项。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和惠民服务工作扎实开展。自2008年以来,文化文物系统所属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以敦煌、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物旅游已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和世界旅游热点,其他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的旅游开放景点逐年增加,接待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多元化和普及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为使文物保护成果从更深层次、更广层面惠及民众、回馈社会和融入发展,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历史的智慧启迪后人,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了以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为基础,以遗产展示和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博物馆建设为载体,以服务教育为目标的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旨在广泛激活文化、文物资源的内在价值和生命力,全面展现甘肃历史文化风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人民群众才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这既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直接反映了全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2015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即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更加努力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将之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着力将推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公众。我们将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发挥能动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文物资源的合理、适度利用,科学有效地发挥文物资源应有的价值功用和综合效益,以古鉴今,进一步激发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全省人民实现中国梦、全面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调动全民参与文物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利用方式,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和文化共享,持续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