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县:雪域高原绘就脱贫画卷

30.03.2020  11:01
原标题:雪域高原绘就脱贫画卷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在夏河县阿木去乎镇黑力宁巴村,一栋栋极具藏族建筑特色的院落整齐排列在公路两旁,新建的帐篷营地“镶嵌”其间。在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等一系列富民举措的实施中,这个昔日的省级深度贫困村去年实现整村脱贫。

随着黑力宁巴村的脱贫“摘帽”,夏河县2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据统计,从2014年至今,该县累计减贫3888户1915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6%。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全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正在雪域高原绘就脱贫致富的新画卷。

依托资源禀赋 推动文旅融合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中所描述的草原风光引人遐想。黑力宁巴村位于夏河草原西南部,广袤的天然草场不仅给游客提供了如诗般的意境,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9年,夏河县挖掘草原风光资源,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旅游样板村,同时结合“三变”改革,通过合作社带动、入股龙头企业享受分红等多种形式,确保群众增收。

旅游营地里的黑牦牛帐篷是当地牧民纯手工制作,帐篷内的摆设、用具,也尽量还原牧民生活原貌。”阿木去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游客在饱览草原美景的同时,还可以体验骑马、射箭、篝火等乐趣,打造旅游目的地。该项目完成后,每年将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夏河县正努力把文旅产业作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唐卡,在夏河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位于夏河县城的“唐卡小镇”,是一处以唐卡艺术的展示与体验、传承与培训、创作与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目前,“唐卡小镇”已汇聚了数十家唐卡制作与销售企业,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不仅促进了唐卡文化的传承,也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红利。

越来越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越来越丰富的文旅产品,让夏河县旅游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

优化产业结构 拓宽增收渠道

在高寒地区,产业培育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夏河县通过引进新品种、创办扶贫车间等形式,引导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以前养的牛每天产奶量最多四五斤,现在品种改良后能达到20斤左右。”达麦乡尕阴山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庞尕平高兴地说。依托高原牦牛产业的发展,该合作社通过良种繁育,仅2019年纯利润就达43万元。

夏河县按照“基地+合作社+牧户”的模式,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996万余元,打造繁育基地和示范点43个,目前全县牦牛藏羊产业带建设已初具规模。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阿木去乎镇一家被称为“彩色格桑花”的扶贫车间里,木道村村民斗格吉正在工位上认真工作。工资是按件计钱,按照工作量,她每个月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

以前我在草原上放牧,夏天5点钟就要起床,冬天积雪没过小腿也要出去照顾羊群。”斗格吉回忆着以前的生活。

苦尽甘来,她坚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为了延长产业链条,2018年阿木去乎镇因地制宜建起生产高端牦牛绒制品的扶贫车间,吸收家庭妇女、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前产品远销欧美,成为很多国际品牌的供货源头。2019年产值达到80万元,纯利润达30万元。

截至2019年底,夏河县共建成26个各具特色的扶贫车间,吸纳319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

保护生态环境 助力脱贫攻坚

曲奥乡香告村,是沿国道进入甘南州的第一个村子,有着“甘南第一村”的美誉。近年来,乘着易地搬迁、生态文明小康村等项目的东风,这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要脱贫,就要学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打好生态牌。”对于香告村的“变身”,村民小组组长才让当知体会颇深。

才让当知说,以前香告村村民住在山上,刚搬下山时困难很多,但大家不等不靠,先从生态环境治理做起。他指着脚下的草地说,起初这里是乱石滩,搬下山后,村民在此播撒草籽,种出了这片草地。“你看!那边整齐的步道,也是大家一块一块石头嵌出来的。”才让当知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如今的香告村,绿树掩映、景色迷人,来往游客络绎不绝。2017年,才让当知带领村民办起了旅游公司,在试运营的短短两个月就获益24万元。2019年,入股村民每户分红3000元,大家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尝到了甜头。

随着发展进程加快,香告村村民逐渐意识到,山大沟深其实不是“包袱”,绿水青山反而是脱贫的“金钥匙”。

目前,在夏河县像香告村这样的生态旅游专业村还有34个。与此同时,夏河县坚持推广“合作社+管护+贫困户”模式,鼓励引导贫困人口将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等入股合作社,吸纳选聘生态护林员1183人,让贫困人口参与森林管护,全力确保生态扶贫落到实处,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