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开国大宴”不小气: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

01.09.2014  12:24

核心提示:由此,专家推测,四千多年前的那场宴会上,是以蒸肉、煮肉或者烤肉为主的。肉的品种也较多,有羊、猪、犬、鱼、雉,把这些肉蒸熟、煮熟或者烤熟之后,用石刀、陶刀切割成薄片,蘸以肉酱汁和盐吃。

本文摘自《河南商报》2014年8月29日c07版,作者:马红丽,原题为:《王的盛宴:烤肉、果酒而已

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园内,有一座方方正正、砖石结构的亭子,当地人称为“草台子”,史书上称为“钧台”。四千多年前,这里曾经举办过一场中国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开国大宴,史称“钧台之享”。在这场开国大宴上,都吃点啥、喝点啥?

草台子“古均台

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园内,有一座方方正正、砖石结构的亭子,当地人称为“草台子”,史书上称为“钧台”、“古钧台”。

公元前2070年,夏启结束了尧舜禹的禅让制,由阳城(登封王城岗)至阳翟(今禹州)立国,在河南禹州城南(钧台)举行开国之典,并大宴诸侯,史称“钧台之享”,奠定了夏王朝的统治基础,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新的文明时代的开端。而这场宴会也是中国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次正规宴会,史称“钧台之享”,被誉为“华夏开国第一宴”。

原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教之忠介绍,如今的“草台子”是在康熙年间的“古钧台”旧址上重修的。康熙十八年,禹州知州于国璧曾筹资重建“古钧台”,为砖石结构,略呈方形,高4.4米,阔7.4米,台下有洞,进深6.15米。南面正中有洞门,宽2.46米,高2.87米,块石拱券,上额书“古钧台”,洞门两侧有砖刻对联,上联“得名始于夏”,下联“怀古几登台”,相传是康熙皇帝的亲笔题词。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古钧台”建筑被侵华日军烧毁,1991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复了“古钧台”。

一切从大禹的私心说起

四千多年前,禹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古钧台”成为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阶段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

还是先回忆一下四千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吧。

四千多年前的某天,大禹去世了。谁来继承王位?这原本并不是个问题,因为大禹在此之前就按照禅让制度,把王位传给了伯益。列位,这个伯益可不是一般人。今天,咱们中国人以不同形式供奉的“土地爷”,是他;当年,把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素材的是他;据说,凿井技术以及最早的屋舍也是源于伯益的发明;另外,伯益还是嬴姓、赵姓等家族的血缘祖先。

但把王位传给伯益,实属大禹无奈之举。

因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所以,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里,大禹是一个一心为公、普济天下的圣人。其实,天下到了大禹的手里之后,大禹的私心便开始膨胀了,开始有了“家天下”的思想。大禹想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又不敢公然颠覆自古以来的禅让制,不得已,他先把王位暂时指定给伯益,同时又不断削弱伯益的势力,把伯益架空,并霸占大部落联盟里的公共财产,分给支持自己儿子的部族首领。

大禹背地里做这些事儿的时候,表面上对伯益的态度一定是谦卑而和蔼的,否则以伯益的天赋异禀,怎会被麻痹?这就是王者的权术。这个故事同时也给职场中的我们一个警示:领导对你笑,千万别得瑟!

为儿子扫清最大登基障碍后,大禹终于含笑九泉了。接下来,猛男夏启闪亮登场。

猛男夏启

夏启之所以被称为猛男,是因为这位仁兄的政治手腕着实够强硬。

为了能顺利继承王位,夏启联络了一大批中小部族首领反对伯益,这个举动引起了当时部落里最大部族有扈氏的不满,因为,有扈氏是支持禅让制度、支持伯益的。于是,有扈氏带头领兵反对,结果被夏启残杀。

之后,防风氏、有扈氏的部族兄弟们也被夏启一一屠杀。这一系列的杀戮有点“逼宫”的意思,逼得伯益终于忍无可忍了,于是,领兵反抗。这就达到了夏启制造矛盾的目的:你不反,我哪有借口杀你!

再后来,夏启、伯益双方进行了一场史前最惨烈、最持久、最全面的争夺华夏大部落联盟首领的战争,剧情结果是:伯益战败被杀。伯益的儿子玄仲(伯益与舜之女的儿子)带着有资格参与禅让制竞逐部落联盟首领的余族退出中原,移迁山东沿海地区,而夏启则带领一部分没有资格参与禅让制竞逐部落联盟首领的部落留在中原;华夏族自炎黄时期成型以来第一次分裂,也由原始部落联盟时期进入私有奴制国家时期。

拿下在部落里有较高政治威望,且门生故旧、粉丝、拥护者占了部落一大半的伯益,不仅意味着启的王位有保,更意味着夏王位稳定局面的开始。所以,夏启要举办一场仪式宣告自己王位的合法性,更要借这场仪式警告那些蠢蠢欲动、不太听话的其他部族首领:大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场开国大宴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

开国大宴”吃什么

既然设宴,就要好酒好菜招呼着。但实在是当时条件所限,在这场开国大宴上,猛男夏启能拿出手的只有肉和果酒(餐间的野生水果就不说了),甚至是以肉为主食的。

四千多年前,在华夏民族还没有完全进入农耕阶段时,由于迁徙带来的田猎游牧性质占了华夏民族经济的很大比重,因此,吃肉是不成问题的。近代发现的夏文化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和龙山文化遗址也证明,夏代有牧马、养马、养羊的经验。传言夏启征服了叛乱的有扈氏后,还把俘虏罚作“牧竖”,也就是放牧家畜的奴隶,可以想见当时放牧的规模。

吃肉不是问题,关键是在当时还没有丰富作料,还没有炒、煎、炸等烹饪技术出现的状况下,肉怎么吃?史学界根据出土的夏商时代的炊具食器与甲骨文的字形推测,夏商时代吃肉还是以大块肉为主,肉蒸熟、煮熟或烤熟之后,用铜刀等切割成薄片,蘸酱或其他调料吃。

由此,专家推测,四千多年前的那场宴会上,是以蒸肉、煮肉或者烤肉为主的。肉的品种也较多,有羊、猪、犬、鱼、雉,把这些肉蒸熟、煮熟或者烤熟之后,用石刀、陶刀切割成薄片,蘸以肉酱汁和盐吃。

开国大宴”喝什么

肉再好吃,吃多了也噎得慌,因此备点饮料是必需的。

这个饮料就是酒,但跟今天的酒不同的是,当时的酒是水果类发酵之酒,而非粮食类发酵之酒。确切地说,是自然发酵的果酒,纯天然、无污染。

饮食文化学者、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河南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海林认为,夏启建朝,华夏民族还没有完全进入农耕文明时期,没有那么多粮食供人类发酵、造酒,用的都是可以采摘的野生水果之类。

张海林解释,中国之酒源于何时,难以考证。世传有仪狄(大禹时代之人)造酒之说,或杜康造酒之说,但现在研究认为,酒的发明应该更早,且很有可能是上古人在长期与自然界的博弈中发现的。自然界中,有些动物善于在树洞中储存桃、李、杏等野果,但总有因故没来取的情形发生,于是,野果被储存时间长了,就自然发酵为果酒。人们发现,山间野猴等吃了这些果酒,就会手舞足蹈(也就是发酒疯)起来。人们好奇之下也去尝试,发现口感不错,就借来一用。所以说,酒的发现、发明,是人类对自然界一个长期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更是人类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顺便说一句,由于当时的果酒是纯天然发酵的,因此酒精含量较低,把它理解为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纯天然果汁饮料可能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