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保持中高速 发展迈向中高端
金秋北京,又逢盛景。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公报围绕“十三五”决胜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目标要求。其中,“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首当其冲,“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成为更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决胜“翻一番”
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在三期叠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两个“翻一番”,“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需何种速度?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6.5%~7%之间,整体经济将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并没过时。要实现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徐洪才说。
徐洪才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三季度GDP为6.9%,但是预计四季度将出现回升,全年GDP将实现7%的“中高速”增长。他认为,未来几年继续维持7%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扣除物价影响以后,“十三五”期间只需要年均6.6%左右的GDP增速。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员朱振鑫分析认为,从主观角度看,中央似乎对“十三五”的增长要求明显下降;而从客观角度看,资本、劳动、土地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增长要素都有下行趋势,“十三五”继续保持7%的增速存在较大难度。综合来看,“十三五”规划最终将目标定在6.5%的可能性较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也倾向于“按6.5%来把握”。他同时指出,按照目前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概能创造约150万个就业岗位的比例关系进行匡算,GDP增速6.5%左右就业总量总体问题不大,但年轻一代因“选择性就业”而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应引起重视,需要化解。
尽管对于增长目标如何确定尚有不同声音,但一个方向性的转变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相比于增长更加关注发展,相比于速度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寻内生动力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与国际市场密切关联的经济体,全球经济情况总体偏弱,我国无法“独善其身”。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其间经济增长难免出现波动起伏。
“速度快了不行,受到一系列经济发展因素制约,也快不了;速度慢了也不行,否则两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徐洪才表示,从投资、出口、消费情况看,人口红利、成本偏低等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衰减,而新的动力尚未形成。
徐洪才分析,投资方面,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制造业投资增长能力偏弱;房地产开发进入“白银十年”,投资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意愿较弱。上述三大领域占据投资总量的85%左右。
出口方面,外部需求不足,加之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竞争力比较弱。对此徐洪才建议,要培育外贸新优势,通过转型升级,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重组和分工,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消费方面,与“十二五”期间不同,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差异化、新兴化的消费热点需要投资来保证供给,培育新的消费亮点。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进入工业化后期,市场资源配置的重心已由工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倾斜,破解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十三五”期间,要加快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引领产业结构升级。
刚刚出炉的经济数据,再次反映了实体经济的严峻形势。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与上月持平,仍处于收缩区间。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企稳,中小型企业则继续低于临界点。
“工业企业利润率负增长,说明实体经济情况非常严峻。”徐洪才表示,实体经济的问题很大程度缘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对此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时指出,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徐洪才认为,说到底,实体经济的问题还要通过创新驱动,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再靠外部的政策调控来增加投资,应该‘不用扬鞭自奋蹄’,市场机制会促使微观主体发挥潜能。”徐洪才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认为,就长期而言,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是支撑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途径。当前剩下的改革重点领域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市场化改革难以一蹴而就,甚至会出现短期负向冲击,因此,需要短中长期政策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