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中国】励“精”图“治” 保“源”增“游”——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打造“科学治用”新样板
本网记者 程健/文 任磊/图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我们亲切地称它为“母亲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玛曲,经临夏流入兰州。在兰州,黄河流经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榆中县、皋兰县,流程约151公里,流域面积1.31万平方公里。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肩负着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而兰州,作为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更要履行好这一重任。
多年来,兰州市以科学、高品质规划为引领,花大力气、下硬功夫推进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有力地提升了水源地保护,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同时,以“黄河之滨也很美”为名片,努力建设山青水净岸绿天蓝的滨水景观长廊,精心打造最靓丽的城市客厅,促进旅游增收,打造了科学治理与科学利用的高质量发展样板。
聚焦防洪治理 生态环境大变样
黄河干流兰州段全长150.7公里,其中城区段河道长47.5公里,共有河岸线95公里。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工程未实施之前,除22公里的天然陡坎不需防护外,已建成河堤57公里,还有未建河堤15.76公里。
兰州市城区段防洪堤的设防标准一直采用百年一遇,但洪峰流量历经三次变化。从1954年水利部规定的5500m³/s到1956年规定的5900m³/s,再到1978年批准的河道流量6500m³/s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经过着力治理,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新建和维修加固段防洪标准均已达到100年一遇,对应洪峰流量6500m³/s,农防段防洪标准均已达到10年一遇,对应洪峰流量5640m3/s,极大地改善了防洪薄弱的现状,经受了2018年3610m3/s、2019年3730m3/s及2020年3640m3/s洪峰长时间过洪的考验,有效保护了全市沿黄两岸200多万城乡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工程是2015年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是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工程的子项目,也是省列重大项目。
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于2020年11月30日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6.79亿元,占概算投资的100%,累计完成河道治理任务54.1公里,完成新建堤防11.799km、新建护坡及护岸24.282km,维修加固堤防42.828km,维修加固护岸0.11km。河道清障疏浚49.47万m³,新建绿化带12km,新建绿地8.6633万㎡,完成土方开挖126.16万m³,抛填块石110.11万m³,浇筑混泥土45.91万m³,完成堤防栏板安装14.16km。
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工程未实施之前,原建成河堤56.92公里河道“四乱”问题较少。未建河堤15.76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固和城关区兰州市城市两头的城乡结合部,该处河道内乱倒、乱建、乱推、乱放等“四乱”问题现象特别严重。
工程实施期间,累计完成清理河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27万余吨,清运河道管理范围砂石堆料59万余方,拆除违法建设2.8万余平方米,拖移影响水文监测趸船5艘,修建护栏、护坡7.3万立方米。可见,兰州市防洪工程的实施进一步连通了城区段河道岸线堤防,同时满足了城市防洪功能需要,且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聚焦河道治理 河湖生态有保障
河堤加固,祉在安全,河道治理,则祉在净水。
黄河干流兰州段河面宽度在120至600米之间,有水电站4座,且因为旅游业发展,沿线农家乐、码头等利用项目众多,治理工作亦至关重要。
在河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兰州市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特别是用墙坡生态结构堤防、网格结构生态预制块等形式,分别在混凝土护岸网格和格宾石笼内种植高羊茅和芦苇等绿色植物、填筑黄河奇石等,形成可渗透的湿地驳岸生态系统,推动防汛和生态景观高效融合。
在“四乱”整改方面,兰州市坚持将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作为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累计清理黄河干流兰州段砂石堆体和垃圾5万余方,拆除违法建设2万余平方米。突出整治了黄河干流城关段、七里河马滩段侵占河道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重点督办完成深安大桥、百合公园和廉政文化公园等涉水审批手续补办工作。
截止目前,水利部和省河长办反馈黄河干流问题101个,目前已完成89个,剩余12个问题均为趸船码头影响行洪问题。
在岸线管理方面,深入组织开展黄河干流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行动,完成黄河干流兰州段240个岸线利用项目的逐一摸排调查,确定拆除取缔类岸线利用项目16个,整改规范类岸线利用项目21个。期间,拆除违法岸线利用项目1000余平方米,规范各类涉河项目审批手续21个,督促业主单位补办完成7个涉河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分析整改报告,组织专业机构对黄河沿岸取水泵站进行水资源论证,补办取水许可证5个,拆除黄河沿岸废弃取水口4个。重点整治了西固区八盘峡水库库区内农家乐2家,拆除榆中县青城镇占用黄河岸线的海事码头1个,拆除侵占河道岸线的生态园2家。
在河湖监管方面,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先后完成黄河干流视频监控系统、河湖长制信息系统等信息化项目建设,每年年初以总河长令的形式印发实施河湖长制工作要点,逐项明确河湖管护重点任务、牵头部门和完成时限,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创新推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全面建立和推广“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构建起了责任明晰、协调有序、打防结合、治理有力的河湖保护与治理机制,形成了警政、警民合力治河的“警务共同体”。
经过大力治理,解决了一批河湖顽疾,严厉打击了破坏河湖水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全市河湖生态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聚焦开发利用 打造旅游新高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兰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民生为本,做好“七篇文章”,精心打造“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
期间,组织编制了《兰州黄河之滨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风情景观带改造建设规划》《黄河风情景观带慢行系统规划》《沿河生态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等规划,谋篇“发展”文章,增强了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山、水、人、城融合发展。
同时,按照“一园一主题”的理念,“增绿、添花、加彩”的思路和“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的原则,倾心打造特色滨河花海景观,倾情打造最美滨水景观长廊,倾力推进生态湿地修复治理,巧做“山水”文章,提升园林景观档次、展现独特魅力、以低投入实现绿化全覆盖。
为做好“幸福”文章,精心建设景美质优滨河步道,用心打造母亲河畔璀璨夜景,因地制宜建设沿河运动休闲带,给市民游客提供了集健身、游览、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慢生活休闲廊道,使“夜游黄河”成为兰州旅游知名品牌。
为做好“产业”文章,兰州市加大白塔山、金城关、黄河楼、“读者印象”文化街区等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兰州旅游新地标、新亮点。以出让经营权等融资模式获得30多亿资金,为景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对沿线休闲茶摊统一管理,全方位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和质量。
为做好“融合”文章,围绕“讲好黄河故事”“擦亮城市名片”,策划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500多场,省外宣传推介5次,在各类媒体播放景区新闻3500余次,聚集了景区人气,提升了兰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做好“精致”文章,兰州市于2021年7月1日施行《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保护管理条例》,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并坚持常态化精细保洁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让市民游客对黄河之滨的“精致”感不断提示。
为做好“安全”文章,经常性开展河道和岸线安全大检查、大整治,在临河危险区域安装安全护栏、安全警示牌、预警音响等。同时,开展全方位、常态化疫情防控检查,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做到疫情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2021年国庆假日期间,以“黄河之滨”为代表的兰州市旅游经济收入稳步提升,实现了约24.56亿元的综合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高达32.82%。
尾声
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兰州市统筹推进“一河”治理、“两岸”提升、“两山”打造。梳理形成了《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储备项目库》,共谋划储备项目7大类349项,总投资9500亿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形成《2021-2022年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清单》,共储备项目357项,总投资2807亿元。其中,生态保护方面84项,总投资159.8亿元。高质量发展方面263项,总投资2647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181项,计划2022年开工建设的176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下一步,兰州市将坚定不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重要指示精神,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金泉表示,兰州市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牢牢把握“先发力、带好头”的工作导向,兰州市将切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着重在聚焦组织保障狠抓责任落实、聚焦重点项目推进规划落地、聚焦源头治理加强生态保护、聚焦黄河文化讲好兰州故事、聚焦目标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五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把黄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备注: 四乱,指的是乱占、乱采、乱堆、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