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万锋: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24.08.2015  12:48

  作者:侯万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和关键是通过优化教育引导路径,切实增强实效性。

  提升教育理念,增强导向性。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使之适应“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突出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突出青年群体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三是要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在理论教育上予以强化,也要重视实践体验;四是要把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长期性和系统性工程,通过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主动掌握思想传播、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导向性。

  丰富教育内容,增强科学性。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必须完善和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一是把党的最新理论纳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增加“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等教育内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的教育内容,积极培育青年的政治理想信念。二是把党史和国情教育作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内容。加强党史和国情教育,特别是要把党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修课,深化对党的历史发展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青年的历史使命感。三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从道德层面引导青年群体形成良好的道德理想信念。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五是加强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和国家及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育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创新教育方式,增强针对性。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更新,也不单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创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必须结合其信仰教育的特殊性,注重情理结合、寓理于情。一要坚持课堂“讲授”与现场“体验”相结合,注重外部“灌输”与内心“感悟”相统一。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做好重要节庆和活动中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仪式习俗的教育功能,把理想信念教育与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二是运用新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除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外,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主动适应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延伸教育空间,拓宽教育平台。三是加强软件开发与网络技术相融合。不断开发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资源,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拓宽教育范围,增强全面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涉及青年个体,而是社会、学校、单位和家庭等共同的责任,必须拓宽教育范围,形成教育合力。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及特点,及时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对当前政治态势的看法,加强形势政策的教育宣传。发挥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战场作用,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青年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家庭对青年子女理想信念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为青年子女身心健康、文化素养、思想意识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发挥工作单位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作用,加强单位文化建设,为本单位青年发挥自我才能提供良好平台。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