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力
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步成长为全球制造生产基地,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获取增加值的能力如何?怎样进一步转型升级?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测量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增加值分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企业微观数据开展个案研究。其主要优点是数据翔实、结论直观;缺陷在于缺乏普遍意义,采集数据难度比较大。二是利用单国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这一方法试图用一国的数据测算全球的情况,存在先天不足。三是基于国际投入产出表分解出口贸易总值的核算方法。这一最新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可以较好测算一国出口中隐含的国内增加值,进而反映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取增加值的能力。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采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获取能力进行测度,可以得出两点基本结论:第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已具备较高的增加值获取能力。我国制造业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主要新兴经济体,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这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环节、制造业出口“两大两低”(产量大、出口量大、附加值低、利润低)的局面已明显改善。第二,我国不同类型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取增加值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别。食品、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取增加值的能力较强,且近年来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服装等行业逐步由国际代工转型升级到自主品牌生产,获取增加值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取增加值的能力总体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较少从事产品设计和出口零部件生产,致使相关制造业大量使用国外中间产品。当前,提高我国制造业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增加值获取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本地企业生产能力。围绕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通过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强化本地企业生产能力,尤其是通过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实现企业升级,增强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增加值获取能力。
适当调整产业政策,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部门优先”的产业政策,即支持某产业部门优先发展。这种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追赶的步伐。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发展、市场需要和技术创新方向的不确定性增强,继续采用部门优先的产业政策容易导致系统性失误。同时,部门优先的产业政策往往重视扶持所谓新兴产业,而忽视对传统产业的支持。事实上,从我国产业获取增加值的能力看,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表现更好。因此,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需要适当调整产业政策,从注重支持部门转向注重支持关键环节。
重视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跨国公司处于主导地位。目前,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占全球贸易的80%,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是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网络内完成的。因此,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非常重要的是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增强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力、控制力,努力构建我国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