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 城市“气质”提升看杭州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晓星
仲夏时节,苏白两堤,花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蓝天白云,青黛含翠。一湖秀水映蓝天,为建设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生态环境,杭州一直在努力。
杭州PM 2.5 平均浓度连续三年下降。去年,杭州有242天是空气优良天,还出现了连续150天的PM 2.5 达标天数。今年1~6月,杭州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累计达123天,与2015年、2014年、2013年同比分别增加了12天、18天、16天。市区PM 2.5 平均浓度同比降低4.8μg /m 3 ,下降幅度7.7 %,较好地实现了PM 2.5 浓度逐年连续下降、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的目标。
这些成果得益于杭州全市在“五气共治”方面的努力。2014年以来,坚持“四最”标准,追求“极致治理”,杭州强势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餐饮排气“五气共治”,啃下了一批“硬骨头”,治气取得实质性突破。
目前,杭州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这在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治气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一声“轰隆”响让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杭钢炼铁厂老一号高炉烟囱倒下。这也预示着,杭州高能耗时代的完结。
1957年创建的杭钢集团是杭州的老牌钢铁企业,其在半山钢铁基地的年产能达400万吨。为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并促使企业转型升级,2015年年底,杭州钢铁集团半山钢铁基地生产线全线关停。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杭钢集团副总经理李凯胸有成竹:“关停半山钢铁基地并不是关停杭钢,而是新的发展。杭钢主营业务的80%是非钢产业,基地关停后我们将主攻节能环保领域,培育以大健康为主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大数据应用产业。”
据了解,杭钢集团今后将努力构建“1+3+N”节能环保产业格局,并适时组建以水务为核心的浙江环保集团。
杭钢集团半山钢铁基地的关停转型,只是杭州“破题”燃煤烟气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杭州市加速淘汰和治理大、中、小燃煤锅炉,做到关停“大”锅炉毫不留情,完成萧山电厂、半山电厂燃煤机组关停,实现全市燃煤火电机组“清零”。
同时,杭州稳中有序关停改造10蒸吨/小时以上“中”锅炉,截至今年6月,已关停工业锅炉和热电燃煤锅炉24台,完成清洁化改造144台,正在实施改造46台。
此外,杭州基本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的“小”锅炉,2015年共淘汰燃料小锅炉3225台,削减燃煤150万吨,并于2016年上半年完成高污染燃料小锅炉淘汰改造772台,提前一年半完成改造任务。
在加速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方面,杭州开展了VOCs基础调查与重点源筛选,完成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合成革等重点行业的VOCs排放清单编制。2015年完成整治128家。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250家,削减VOCs排放2720吨。
除了大刀阔斧整治淘汰一批燃煤锅炉,还要让部分可能存在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承担起节能减排的重任,杭州杭联热电有限公司就是杭州市扎实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的典型案例。
按照杭州市热电和工业锅炉清洁化改造工程要求,杭州杭联热电有限公司于2014年开展烟气深度治理工作,每台锅炉配备一套超低排放设备,总投入近1.2亿元,今年7月前已完成6台锅炉的超低排放改造。
杭联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闵伟告诉记者:“热电厂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后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总量分别削减了75%、50%和75%,从此企业也驶入了保护环境的快车道。”
杭州市环保局局长胡伟介绍说,杭州市共有33家热电厂、92台套燃煤锅炉和脱硫治理设施,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以上,属于日常监管重点。杭州市污染源全过程智能监管系统能够确保关键数据准确、设施状态真实还原、智能预警实时监控、大数据助力监管调控等多处技术创新。二期建设完成后,全过程智能监管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全市主要的二氧化硫排放大户。
环保公交车达3000余辆
根据杭州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机动车对市区环境空气中PM 2.5 浓度的贡献占28%。
因此,杭州市采取了实行机动车增量控制、加强车辆源头管理、实施限行禁行措施,基本完成黄标车淘汰;督促市区储油库落实油气回收、推进公交车清洁化等组合重拳,率先探索设立环西湖景区低排放区,强力推进车船尾气治理。
杭州市的公交车正在逐渐转型升级,打造一张绿色城市新名片。杭州公交集团机务部副经理傅天融介绍说,自2008年起,杭州公交集团就开始应用油电混合动力客车、液化天然气(LNG)客车、纯电动客车多元化并举的车辆结构模式,提升公交绿色环保性能。
目前,杭州市主城区公交运营车辆中,各类节能与新能源车辆和清洁能源车辆已达3482辆,其中清洁能源LNG车辆达1604辆,纯电动车辆达1878辆,油电混合动力车901辆。主要运行在主城区内84条公交线路上,并将力争在两年内完成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的全替代。
“不仅是对包括公交车辆在内的机动车实现绿色能源的更新换代,杭州还从去年10月起实施高污染车辆全市域24小时禁行管理,同时在今年上半年通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共回收汽油561.8吨,规范完成全市9座储油库、500余座加油站、200余辆运油车的综合治理改造任务。”杭州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处科长陈昀说,自2009年至今,杭州市累计淘汰黄标车22.66万辆,淘汰量居浙江省首位,市内已基本实现无黄标车。
今年4月1日起,杭州还实施机动车国五排放标准。
治理扬尘渐成企业自觉
位于杭州市江南大道9号的“智慧之门”建设工地,3年内,这里将有两栋280米超高双塔拔地而起,目前,双塔的配建楼已初具雏形,工地里却几乎见不到扬尘。
杭州市滨江区住建局局长楼东文介绍,工地从原料开始控制扬尘,施工区域内不允许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都是从工厂预拌后再装车运进工地的。像这个工程一样,如今的杭州,不论大小,工地皆采取了扬尘抑制措施。
在杭州近郊,扬尘来源之一的混凝土搅拌站也实现了绿色改造。截至目前,混凝土搅拌站已完成绿色改造并通过验收95家,全年至少减少2250吨的粉料颗粒物排放。
“这些都是企业行为。”杭州市城乡建委工程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如今企业认为将环保措施做好了,也是对自己企业形象的提升。文明施工会在招投标中加分。在市场中,也得到了认可。”
除了企业的自觉行为,机制保障也是杭州扬尘的“防火墙”。
据了解,目前,杭州通过物联网在线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看到工地的情况并采取监督措施。截至6月16日,接入物联网平台的施工企业已有308个,工地项目已有1157个。
百姓头顶的“灰色”正逐步散去,杭州正与往日道别。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杭州未来的影像正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