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中国乡村小学响起的“国学”声音

17.02.2016  22:23

  中国兰州网2月17日消息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祖宗恩爱福泽……”

  农历正月初十一早,五申镇第二小学50名学子所在教室响起抑扬顿挫的诵读声,让仍沉浸在春节气氛的村民们感受到“国学”的新奇。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五申镇第二小学,是一所标准的乡村小学。由于当地青壮年外出打工等原因,生源日益缩减。而对于“国学”,用该校校长薛永春的话说,包括村民、学子乃至部分老师均是第一次接触,他们特别好奇国学到底讲些什么?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亦因此,当日这些学子在国学老师马营寨引领下进行的“祭孔仪式”表现出的某种“笨拙”就颇为正常。

  出生于托克托县五申镇的马营寨,2015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创办内蒙古阴山书院,春节期间他与该校校长薛永春商定在正月初十为这些学子公益普及“国学”。

  讲授国学之前要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祭孔仪式”。当日一早,这些学子们排队赶往班级,惊异地看着面前的一张画像。在马营寨的介绍下,学子们才知道这是中国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每一名学子需要进行三跪九拜。但因为礼节繁琐,当日学子们只简单做了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当一名学子用洪亮的声音开始“祭孔仪式”后,这些第一次进行仪式的学子们显得很紧张,或在鞠躬时弯腰度数不够,或弯腰后迅速起身,有学子甚至连抱拳的姿势都做不准确,最终经马营寨的反复示范才算有了“进步”。

  “很多学子是第一次了解‘祭孔仪式’的程序,至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传统文化课程则在课堂上从未涉猎”。薛永春表示,这些学子能在春节期间接触国学,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户,对日后做人做事将受益良多。

  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的马营寨说,在该校进行的国学公益活动为期5天,5天内学子们不仅每日要进行“祭孔仪式”,还要重点学习《弟子规》,并于每天早晨诵读《大学》、《诗经》等国学课程。

  “与此同时,还将让这些学子们鉴赏中国书法及古典音乐的精髓”。马营寨表示,学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强调孩子们一定要死记硬背,并不是复古,而是让学子们在幼小的时候就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子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马营寨认为,这是“国学”之于乡村孩子最重要的意义。(记者 李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