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新动能 ——武威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综述

07.12.2016  17:48

  近年来,武威市以创建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效推动了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区域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武威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

  2011年,武威市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武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武威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扶持奖励办法》等重要政策性文件;抢抓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市机遇,武威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科技投入、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力度加大,全市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武威市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来抓。全市科技支出逐年增长,今年达到5000多万元。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非公经济专项资金、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循环经济发展奖励资金,均优先支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并增设技术发明奖,进一步明确了奖励重点,提高了奖励标准,鼓励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创新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建武威市科技发展投资公司和武威丰华农业科技投资公司,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渠道,更好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整合组建了武威市农业、林业和畜牧兽医3个科学研究院,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成立市工业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引进134名工业急需紧缺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对引进人才的服务、使用、培养和管理。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加市级专利事业经费财政预算,凉州、民勤、天祝分别制定出台专利补助办法。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商标注册量明显增加,全市拥有注册商标970件,驰名商标2件,甘肃省著名商标50件,地理标志商标4件。制定地方性农产品质量标准2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82个,目前全市有效使用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15个,武威酿酒葡萄、凉州羊羔肉、天祝白牦牛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民勤蜜瓜、民勤甘草、民勤羊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审定、认定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49个。

  武威市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市场进行科研开发、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较好地克服了科研机构游离于产业之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弊端。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发展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全市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75件上升到2015年的754件;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0年的0.06件提高到目前的0.55件,增长9.2倍,民勤县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使其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2011年以来,武威市组织实施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8项,80%由中小企业承担实施,有42个项目获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824万元,4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荣宝照明科技公司、敬业农业科技公司、大禹节水公司等4家企业被省工信委认定为全省首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武威市组建了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个工程实验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家,连续承担实施多项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

  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大力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由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中科院近物所武威核技术应用综合产业园开工建设,甘肃省重离子生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挂牌成立,甘肃省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甘肃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联盟相继在武威成立。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为武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国家级平台。

  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政府搭建平台、院校技术支撑、企业主体落实的形式,4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的甜高粱收获机械投入试生产;与西北高原生物所合作建成绿洲现代农业科学研究试验站,开展绿洲现代农业、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等研究开发;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实验站,对多种高新节水技术进行集中展示和科研示范。探索推动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全市专利质押融资额度达到1300万元。

  武威市深入开展科技研发攻关,特别是通过引进航天万源、甘建投新能源、科近新发等高科技企业,组织实施了电励磁低速同步发电机、小容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甜高粱收割机等一批科技研发攻关项目,突破了一批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武威市着力打造精细化工、风光电装备制造、碳化硅新材料、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葡萄酒、制药、家具、包装等产业联盟、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链经济,中国航天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甘肃建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青啤28万千升啤酒、承威专用车、凯帝斯电梯、荣华易地搬迁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鑫淼电石深加工、祁连山水泥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达利、莫高等一批企业达产达标。

  武威市积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建立。累计建成风光电项目装机规模300万千瓦,中广核民勤红沙岗风力发电项目建成并网,打造了民勤红沙岗和天祝松山滩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力度,年产150万吨洗煤加工、150万吨捣固焦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

  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积极开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智能农业等前沿技术创新,研发推广了3G智能物联网温湿度管控技术、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等一批新成果。“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基本建成,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9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168.5万亩。积极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甜高粱种植面积累计达到85.3万亩。

  大力推进“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冷藏储备库容累计达到37万吨,设施农产品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探索创新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全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甘肃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常态化运营,出口退税、进口保税、报关报检等口岸功能逐步发挥。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和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获批建设。

  武威市积极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完善创业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家、省级平台6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业孵化基地)3家、咨询服务机构10家、教育培训服务机构10家,并积极探索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甘肃省肉羊繁育生物技术工程实验室、甘肃省新型中兽药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特药原料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向社会开放。

  武威市紧紧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制定了《武威市推进电子商务工作实施方案》,在凉州区建设京东“中国特色·武威馆”,支持三县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的武威特产网上销售平台,鼓励支持各县区和商会组织建设电商服务中心、创富中心和电商孵化中心,提高电子商务发展的层次和影响力。全市共建成扶贫网店213个,凉州区张义镇、民勤县西渠镇、天祝县华藏寺镇3个试点乡镇电商服务站建成,12个试点村示范网店全部建成并上线运行,全市农村网店数量达1000家以上。

  武威市集成创新资源,不断提升科技惠民水平。争取实施了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惠民项目,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项目加速建设,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并成功出束,即将投入临床试验。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全面完成,受益人群达181万人。大力推广生态建设适用技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蔡旗断面过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指标、生态治理目标分别提前8年、6年实现。相继实施水源涵养林流域经营与综合培育示范、西北荒漠绿洲植被恢复技术应用与示范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科技支撑项目,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042平方公里。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沙生苗木”的治沙技术,转化应用泥浆蘸根、容器育苗等节水造林技术和20多项防沙治沙新材料,研制成功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有力助推防沙治沙步伐,武威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武威市通过整合各类技术资源,合力攻坚一批关键技术,创造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中科院近物所武威核技术应用综合产业园等科研院所为主体,组织开展良种良法专项研究开发,在优势作物新品种选育上取得明显突破。2011年以来,全市通过国审玉米品种2个,省级审定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17个,省级认定辣椒、西葫芦、无壳瓜子、西瓜、甜瓜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30个。“设施蔬菜农药残留降解特点及安全使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15年度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微生物菌剂及甜高粱青贮饲料的应用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鉴定。(记者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