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国:“精准扶贫”贵在摸清农民口味
张培国:“精准扶贫”贵在摸清农民口味
扶贫对象实名制,专项扶贫到户到人;行业扶贫突出资金整合,优先安排到片到村到户,依据扶贫部门提供的精准范围、扶持对象和需求清单,“缺什么、补什么”……2015年全省1236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对接工作会议在兰州举行。依据会议要求,今年我省精准扶贫的重点是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县的100个贫困片带、1000个贫困村和当年减贫的100万人口,实施“百片千村”扶贫攻坚示范工程。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推进精准扶贫,制定并落实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措施。
如今甘肃省按照上级政策,提出2015年将精准扶贫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县的100个贫困片带、1000个贫困村和当年减贫的100万人口,实施“百片千村”扶贫攻坚示范工程。更可贵的是,甘肃省提出,将实行扶贫对象实名制,专项扶贫到户到人,依据扶贫部门提供的精准范围、扶持对象和需求清单,“缺什么、补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这种扶贫方式应该说这摸清了中央精准扶贫的脉搏,抓到了点子上,这也解了扶贫工作中长期存在的政策顽疾。
长期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政策单一、措施简单,导致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有的地方扶贫措施不切实际,盲目确立扶贫方案,没有考虑物候、土地资源、交通、农村人口结构、技术服务、资金自筹能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措施等综合因素,往往是政府下的“菜单”,农民不对“口味”,吃不香,咽不下,使本来的好事变成了坏事。
要想摸清农民口味,还需要各级各部门下大力气,深入调研排查,摸清所在地贫苦人口真实底数。在此基础上,各级扶贫部门要根据农民需求,因户制宜,缺什么给什么,真正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照耀到每个贫困角落,这样的扶贫方式,才能让贫困农户面对扶贫“菜单”吃着香,好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