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出府

14.04.2016  01:4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满眼春日光鲜、桃夭缤纷,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感受众多的风俗活动: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拔河……在这些活动中,我对青城城隍爷“出府”至今记忆犹新。

    “城隍出府”是一项青城特有的民俗活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天都要举办。这一天,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除进行完家族的扫墓外,最重要的就是参加这一年一次的城隍爷“巡城”活动。这天一大早,青城到处旗幡迎风招展,人来人往。妇女们大都在庙内的厨房中忙碌着,孩子们在一起乱哄哄地嬉闹。参加“巡城”的男子们早已穿好行头等候着号令。这一天,青城的城隍庙烟火缭绕,经过虔诚的烧香、奏乐、念祭文等形式的祭拜,祈祷着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事亨通。城隍庙内的戏台上的秦腔曲调高亢嘹亮,让人听了荡气回肠。

    青城城隍“出府”,讲究颇多:首先是出巡前一天下午举行“请神”活动,出巡的当天早上要举行道教活动,均由道士主持。又因城隍爷是督城隍爷,管辖“八府”。条城属皋(皋兰)、金(榆中)二县管辖。每次出巡时,轿有三顶,各不相同,督城隍的轿身为黄色,轿夫穿黄色的衣服,且必须是青城村的人才能做都城隍的轿夫;皋兰县隍爷的轿身为蓝色,轿夫身穿蓝色服装。金县隍爷的轿身为绿色,轿夫穿绿色服装。届时,鸣铁炮三响,一骑高头大马者身背印架,上置令箭,前行,后众衙役鸣锣开道,四长号齐鸣,道教徒列队奏乐居中,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林立,飞龙旗、飞虎旗猎猎,“回避”、“肃静”大牌高举,皋、金二县轿居前,“城隍爷”金轿居后,后竖一“敕封忠烈公”长方形旌旗,旗后一人骑马背大印,带上方宝剑,出行队伍长约里许,浩浩荡荡,威严肃穆,经前街,出东城门,沿东西街过东栅门,经马路巷,越南栅门至崇兰山城隍行宫。督城隍的轿子所经之处,人山人海,人们争先恐后跪在轿子下面,虔诚地等待隍爷从自己身上越过,名曰“过关”。据说这样可以驱除身上的晦气、祛病消灾,保佑全家幸福安康。亦有给轿子披被面、毛毯,以表虔诚,隍爷到城隍行宫(专为隍爷出巡修的官邸)住一宿,次日上午举行盛大道教活动,后沿原路回府。回府规模和出府一样,亦有很多人跪在轿下“过关”祈求幸福安康。

    城隍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极为重要。旧时习俗,在乡村供奉“”——土地神,城里供奉城隍,古时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原属自然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它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由最原始的护城保民,到后来的祛灾除患,护佑善者、惩治恶者,再到督官慑民等职能,城隍已成了能提供人们生命与财产保障的全能神祗了。人们对城隍的祭祀非常隆重,常常和孔子、关公、佛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典”。

    现今的青城隍庙坐落于青城镇前街中段南边,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年—1039年)。据说,其他地方的城隍庙,大都不知是何人,唯独兰州、条城的城隍庙不但有姓并且有名,他就是“荣阳误楚,身殉汉皇”的大将——纪信。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夏4月,项羽派兵围攻荣阳城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们精疲力竭,刘邦十分焦急。长相酷似刘邦的纪信见情况危机,便对汉王刘邦说:“事急矣,臣请见楚,王可以间出。”于是纪信扮作汉王乘黄屋车,在东门传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实际上刘邦在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的保护下,乘机从西门逃往成皋。项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走矣。”项羽气极,下令将纪信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王孤忠”的美名,刘邦为纪念纪信救主之功,赐封为忠烈侯,将其供奉为城隍。

    俗话说“天下衙门朝南开”,青城的城隍庙却是坐南朝北,庙门因此也就朝北而开。整个建筑呈“”字形,为四进庭院式建筑,东西对称,建筑规模宏大。或许是当初狄将军在建造议事厅时,为了能随时看到黄河,以防敌人来犯,就依地势而建的吧。城隍庙门东西两侧各有精美的砖雕画一幅。东侧为狄青巡边图:“”字大旗下,将军跨马提枪,似在带领人马奔赴战场,又似正在凯旋归来,设计精巧,气势雄伟。西侧雕像为纪信舍身救主图:纪信坐在战车上,正在奋力向前,大概是前往项羽大营,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两幅雕刻均想象丰富,古朴典雅,文化品位极高。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当年万民顶礼膜拜的城隍爷,在现代社会中,早已不是社会各界共同崇拜的神圣道德偶像;昔日香火鼎盛的城隍庙,作为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早已成了逝而不返的过去。但随着黄河千年古镇民俗旅游文化的方兴未艾,青城的一些民俗文化历史渊源被挖掘出来,“城隍出府”民俗活动已和青城小调一起被收录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文化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