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哑巴老人点着油灯生活(图)
原标题:城市边缘哑巴老人点着油灯生活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照明靠自制油灯,用水要去百米开外井中挑,没有见过电视,从未用过手机,看到有人照相会好奇地笑着点点画画,这是离嘉峪关城区不远的一位哑巴老人的日常生活。镇政府工作人员经多次动员,老人均拒绝搬迁到居民点居住。
家境异常简陋照明靠油灯
在嘉峪关润泽园小区东侧的一片戈壁深处的麦田旁,记者见到了这位哑巴老人,她正忙着侍弄庄稼。她异常清瘦,身上穿的衣服并不合体,裤腿、裤腰不少地方都破出小洞,鞋不知道穿了多久,开线、破洞,到处显着破烂。但她整个人看着却精神矍铄,干农活时脸上一直漾着淳朴的笑容。
老人的家就在田地附近,独门独户。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破败的院子,院子内西厢是住房,房梁低矮,没有像样的门窗,外墙有焦痕;西厢只有一间用来当卧室及正屋的小套间和一间顶棚处处透着光的“厨房”加“仓房”,正屋门歪斜、上端玻璃只有一块;北边有一处石头搭砌的豁口,进去后里面竟然放着简单的一床一桌,没有人能想到,这个紧挨着羊圈的豁豁棚子,竟然也算是个“卧室”;除了西厢的小套间因墙上的小窗透进的阳光而有些许明亮外,其余屋子内皆光线暗淡。
在整个“家”中,别说一件家电,就连一个插座、一个灯泡,记者都没有看到。在屋中好奇探寻时,记者在正屋桌子下看到一个奇怪的物件:一个金黄色的小圆碟子,里面盛着清油,油里浸着一根编好的粗棉线,棉线一头被烧成捻子。在老人的比划中,记者大致了解,这是老人自制的“油灯”,它“担负”着照明的“重任”。老人的院子里摆着一个大缸和七八个白色水桶。记者一一揭开盖子细看,发现里面盛着满满的水,有的上面还浮着干枝条和小枯叶。正在记者疑惑时,老人很自然地从一个桶中舀出一浅碗水喝了起来。
聋哑老人与
“傻”女儿相依为命
老人哑了多年,手脚比划是与人交流的唯一方式。她叫来了与她相依为命的女儿。可她女儿虽然能与人交谈,但反应迟钝,讲话常常不能连贯,且磕磕巴巴表述不清。在与老人不断地来回比划和其女儿逐字反复细讲后,记者大概明白了老人的遭遇和她们的生活现状。
没有人知道老人原名叫什么,今年六十七八岁。12岁那年,母亲因难产去世,她十分悲痛,不吃不喝哭了几天几夜,之后就再也不能说话了。那些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没有人想到要带她去看医生,她便也认命成了哑巴。但她有一双勤劳的手,心里也事事清楚,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后来到了年纪,她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马姓男人,还生了两个孩子,一女一子。儿子二十几岁时突然得了急症,不停咳血,吃了药不见好,等到经人提醒想起来送医时,儿子已经病重不治。儿子没了,杨老太太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来,女婿又突遭车祸离世,女儿太憨实,谋生能力有限,只得带着年仅几岁的小外孙搬来与她同住,从此祖孙三代相依为命。老人也开始担心:女儿及外孙的户口还在其已故女婿所在的村子,一直未能顺利迁至老人名下,女儿“有点傻”,一旦她撒手离开,女儿便再无依靠。
这些年,杨老太太带着别人眼中的“傻女儿”一起侍弄庄稼,她勤快,又肯吃苦,几亩地的麦子、玉米都长得很好,她们也以此为生,可又因为她们不懂经营,所以即使庄稼再好,她们也无法用其换更多的钱。而除了贫穷,因与外界鲜有接触,她们一家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有的生活状态都还是“原始”模样。她们家中没有电,连最简单的灯泡照明都不具备,杨老太太已习惯以日头“计时”,天黑睡觉,天亮下地。即使自制了“油灯”照明,但清油价高,她也只是偶尔用用。老人没见过电视等都市人生活中的家用电器,她们家中也没有自来水,日常生活中用的水都是从百米外戈壁滩上的一口井里挑回来的,取水、挑水费劲,她们会专门用一天时间把家里所有能盛水的物件都装满,然后盖好盖子,省着用,储一次水能用一个月,哪怕水变质了,她们也舍不得倒掉。
没有水,没有电,而距她家几百米开外,就是代表都市生活的现代化高层居民楼,她在城市边缘过着贫穷的“原始生活”。据嘉峪关市新城镇工作人员介绍,经多次动员,老人均拒绝搬迁到居民点居住。目前,政府已经给老人申请了低保,并按时发放补助,随时关注老人的生活。兰州晚报记者高慧霞通讯员潘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