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要“抓大不放小”

04.11.2016  16:08

  近年来,我市城区环境日新月异,但对背街小巷的管理明显滞后,市容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百姓期盼全面整治的意愿越来越强。11月2日,城关区召开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动员大会,提出将在11月2日到月底的1个月时间内,各单位要充分借鉴“雁滩模式”,聚焦背街小巷26类城市管理顽疾。

  背街小巷虽然隐蔽,却与市民生活贴得更近。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在发展“大项目”的同时做好“背街小巷”的管理与提质,将有效破解发展与民生衔接的矛盾。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大工程、大项目遍布各地,政府在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抓大”的同时,更要注重背街小巷里的“小事”。毕竟,一座文明宜居的城市,不仅需要光鲜靓丽的外表,更需要整洁舒适的内在。

  背街小巷往往存在一些“令人皱眉”的现象:市区背街小巷停车混乱,往往会造成交通阻塞、消防通道有时也会被占用;环境脏乱差,卫生监管不到位,部分道路破损严重,后续维修跟不上;街边设摊扰民问题突出,夜市、早市上不少商贩沿街叫卖,令沿街住户无法休息;私搭乱建情况较常见,有些违章建筑甚至破坏了街边绿化;投入人员不足,管理缺位,对违规行为处罚不严……这些市民反映较集中的脏乱差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要让背街小巷靓起来,需从几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媒体公益广告,公交车、出租车上的公益广告,社区里的公益广告,都要做好宣传,调动沿街店铺商家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家喻户晓。其次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老城区背街小巷的设施,比如垃圾筒、下水道、电网、消防通道等,有必要加大投入;三是要加大管理力度。背街小巷乱象的管理难度主要源于商贩的流动性,因此在管理上要注重实行疏堵结合的模式,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对商贩进行疏导,尽量实施人性化执法;“门前三包”制度要进一步严格落实,相关部门应对背街小巷的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实行各方联动、合力攻坚。此外,改善市区背街小巷环境不仅要在软件管理上下功夫,补足硬件设施也至关重要。比如,在一些小巷中缺少停车的地方,相关部门应设法加快停车场建设,有了车位再逐步引导市民有序停车,从而共同维护好小街巷秩序。在做到以上的同时,治理背街小巷不妨将背街小巷的建筑风格也考虑在内,深挖老街所承载的历史文脉,并围绕这一文脉设定治理方案,打造特色小巷,使得整治后的老街再现生机,更具品位,更有情调。另外,还应注重完善背街小巷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比如新建几处街头绿地,为沿街住户提供休憩、交流平台。如此,市民满意度自然会得到提升。

  背街小巷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出行和民生幸福,相对于城市主干道来说,其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更为直观和强烈,整治起来也是“大工程”。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民生投入上要显“大气”,把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长远目标与改造背街小巷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广泛听取民意、集聚民智,让每个老百姓真正参与到改造中来,从而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在治理城市的思路上,往往体现着大与小、显与潜、人与物的关系,这考量着政府的智慧。在许多城市,高楼大厦并不是它的全部,反而是那些小巷和街角的咖啡馆,还有错落有致的民居更使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