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加快转型步伐 服务地方发展

15.09.2014  10:27

  2014年春的一天,兰州城市学院培黎工程技术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周晓萍等8名同学集体签约到乌鲁木齐铁路局,她满面笑容地说,班上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有了“婆家”。培黎工程技术学院就业率达到95%,位居全校前列,学校转型发展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兰州城市学院,原来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专科学校,现已发展为一座多科性综合本科学院。8年的时间如何实现快速转型发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兰州城市学院。

  随着经济社会地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兰州城市学院在发展中,也难免出现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转型就没有出路,学校领导早早意识到了转型的迫切性。招生就业处处长李生英教授说:“学校要加快转型发展,就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但如何优化办学资源、调整学科结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型的切入点在哪里?大家莫衷一是。

  “转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学校自从专升本以来,校领导经常苦苦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就此在教职工中积极开展转变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并通过组织中层干部“走出去”,举办“院长论坛”等方式,向转型较早、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学校学习,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发展目标。

  学校只有办得有“特色”,才能在发展中彰显优势。在寻求转型之路中,城市学院结合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整合科研资源,突出科研优势和特色,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重点建设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与我省资源优势相关的工科类学科;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等学科以及我省紧缺的职教师资、学前教育、本科小学教育等学科,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和鲜明应用型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应用型专业占65.85%,初步实现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转型。

  为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学校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先后投入410万元设立了旅游管理、城市景观与艺术设计和广播电视编导等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油气储运专业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校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改革”等特色项目,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改革,对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转型发展中,学校加大对师资队伍转型的支持。坚持与行业地方产业互动,加大合作办学,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聘请1—2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作为高级顾问或兼职教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聘请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近3年,城市学院引进和培养教师116人,其中正高职称38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2人。

  近年来,城市学院在寻求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紧紧围绕兰州新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三大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政策咨询、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与兰州、白银、定西、等9个市(州)县签订校地合作办学协议。参与了兰州、陇南、武威等市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项目。承接了西安、兰州等城市部分文化广场和住宅小区文化景观设计及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兰白”都市经济圈、“关天”经济带建设的调研论证与报告起草等工作,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先后承担“敦煌艺术的产业化问题研究”等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1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编撰的《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已连续三年在北京发布。其中,《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在第十五次全国皮书年会上荣获优秀皮书报告二等奖。

  短短的8年时间,兰州城市学院师生牢记“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积极在转型中谋求发展,力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已转型发展成为一所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文化、城市经济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师资的应用型本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