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里岂能有“市民禁地”?

30.06.2014  16:40

  近日,南京市居民向记者报料称,在方山地质公园西侧的半山腰上有一家私人会所,占地近百亩。居民称,这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可是周围却用铁丝网拉起,只能通过正门口的电动门才能进入。这家私人会所白天不开放,晚上才开门,而且一般市民根本无法进入消费,专门对会员开放。(6月29日《扬子晚报》)

  首先,城市公园应对市民开放,不可私设“市民禁地”。再者,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公园内设立餐馆等服务性设施,也是受严格限制的。然而,在南京方山地质公园,居然建有一家占地近百亩、戒备森严的私人会所,可以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仅对会员开放,拒绝市民入内,俨然成了“市民禁地”。

  事实上,私人会所这个来源于欧洲富人阶层的概念,近年来在我国的发达城市快速兴起。私人会所的消费群体中却不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甚至是领导干部;由于兼具私密性、缺乏监管等特点,私人会所正逐渐演绎成滋生腐败的新温床,会所腐败正成为近年来国家工作人员腐败的一个新型变种。鉴于此,中央和地方一方面对私人会所进行了清理整顿,一方面狠刹“会所中的歪风”,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作出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等。

  特别是,针对私人会所大都隐身公园、景区的现象,2014年4月,住建部做出规定,“严禁违反规定,在公园、风景名胜区中审批、设立私人会所。”而早在2013年底,南京市出台“五个一律”整治会所歪风的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内一律不准违规建设私人会所;历史建筑、公园内的餐饮单位一律不准设立高档消费。”可见,南京方山地质公园的这家私人会所,属于顶风违建,有关部门理应实施“强拆”。

  然而,令人质疑的是,这家私人会所被发现,不是来自于有关部门的督查,而是得益于市民的举报。显然,无论是公园管理者,还是城管等相关管理部门,均难咎其责。试问:禁令之下,是谁在公园将私人会所开成了“市民禁地”?谁给其下发了违规经营的“通行证”?还有,能够进入私人会所消费的“会员”,都是何方神圣?其中是否隐藏着公款消费、职务腐败的魅影?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有关部门用事实真相回答。(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