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多举措升级养老模式
子孙满堂,儿女尽孝,是国人最理想的养老状态,然而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让不少老人处于空巢状态,更加剧了老龄化进程。为了破解养老困局,各地进行了大量探索,城关区也不例外。
今年83岁的旷秀霞老人,享受虚拟养老院A1类服务。在过去四年多时间里,来自人人为老公司的杨红玉,每天准时上门照顾老人生活,洗衣、做饭、买菜、打扫卫生、聊天解闷……把旷秀霞老人的家里、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以前在家,身边没有说话的伴儿,自有了老人服务中心,让我有了娱乐的去处,只要没事,都会来这里健身锻炼,或做保健或打牌聊天,日子也再不孤单了。”家住酒泉路街道的王慧芝老人,在街道为老服务中心边玩边说。
像这样的事例,在城关区天天上演,时时刻刻在发生着,数不胜数。而这也是城关区区委、区政府应对银发浪潮,探索创新打造的虚拟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涌现的画面,让全区注册入院的9.7万名老人,尤其是2.6万长期享受服务的老人,享受到各类贴心的服务。
城关是省会兰州中心区,现有60岁以上老人18.81万,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19.2%。为满足更多老人养老需求,区委区政府狠抓工作落实,今年在重建虚拟养老院、建设综合养老福利中心、托养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和完善服务内容等,多举措打造升级版养老模式。
四大工程解决容量不足问题
“您好,我是王立伟,我的午餐订了吗?”“订了,在南关君豪酒店,已成功派单。”刚挂断王老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孟蕾告诉记者,在虚拟养老院服务热线平台,每天有10余坐席话务员轮值,人均接听服务电话200到300个,一天下来,嘴都僵了。虽然每天很忙,月工资也不过2000元左右,但想到能为老人提供服务,我们每个人做着都很开心!
这样忙碌的场景每天都能见到,不过从下月起将在新地址上演。“随着注册老人增多,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办公场所因场地局限,已不适应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为推进养老服务持续发展,提升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区委区政府从年初提出,要以工作落实年为契机,着力实施四大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容量不足问题。”虚拟养老院院长马世伟说。
马世伟说,为破解养老服务资源不足,启动了四大硬件建设工程,包括迁建虚拟养老院、新建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站或中心、托养中心等四大工程。新建的虚拟养老院,位于庆阳路澳兰名门C座,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800万元,包括装修和技术设备、办公设备的购置等。建设按“一厅六中心”来布局,集调度指挥、质量管理、康复保健、教育培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产品展示功能于一体,目前正在装修,预计今年9月建成运行。
“不过这些投资里面,没有包括房屋租金,房租每年多达300万元。”马世伟补充道。除了迁建虚拟养老院外,城关区还投入资金1.28亿元,启动建设城关托养服务中心、综合养老福利中心两个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养老、托养和日间照料床位900张;同时投入资金1320万元,按照“医养结合”思路,依托区康乐医院,建成了城关区老年公寓,增加养老床位190张。
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运行后,可为更多老人的养老需求,享受到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
据悉,城关区过去3年投入354万元,整合现有设施及闲置资源,采取改建、扩建、租赁方式,在服务对象较集中,交通和供电给排水、通讯等条件比较好、临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方便老人出行和生活的地段,建设日间照料中心16家。今年计划再建设5家,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中心按照生活服务、保健康复、日间休息、休闲娱乐、图书阅览、配餐等建设,扶持吸纳5家民办医疗机构,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拓展项目提供专业精准服务
“虚拟养老院通过一部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在家就可享受到专业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愿望。而照料中心作为实体店,不但拓展服务项目,让服务变得更直接,且更具体化精细化。”酒泉路街道副书记郑春红说,该街道建成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其亮点在于服务上实现了智能化,以及在全省首家引入社工服务。
今年62岁的王玉芬说,她在手机上下了一个软件,只要按下手机上的指示键,就可控制室内音量和灯光,遥控关拉窗帘。更令她放心的是,她儿子只要打开手机监控软件,在任何地方通过中心的监控点随时掌握她在这里的日常起居。在这里,有餐厅、阅览室、健身室,还有保健康复、心理咨询室等。这里的专业社工,除引导老人参与活动、按照兴趣组班娱乐外,还可疏解老人情绪、做心理辅导和理疗。
其实,拓展服务的不止酒泉路这一家。在区政府和民政等部门支持下,全区16家照料中心都在拓展服务。比如亚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除了提供保健、就餐和娱乐外,还设有洗浴室、爱心吸氧室等。同时照料中心的服务重点保障老人中的三无、空巢、低保老人、优抚对象和特困老人等,并逐步惠及到社区其他老人。收费则实行无偿、低偿相结合方式,对特困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对普通老人提供低偿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如此,虚拟养老院亦如此。城关区民政局局长丁月英说,为推动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该区提出升级服务平台、强化餐厅管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养老服务产业等11项具体措施。截至目前,已吸纳各类加盟服务企业126家,可为老人提供就餐、生活照料、卫生医疗、保健康复、日常陪护、家政便民、家电维修、心理慰藉、法律咨询、文化娱乐、临终关怀等11大类、230项具体的服务。
特别是在医疗康复方面,依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为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推行片医团队服务、网格管理服务模式,设立家庭康复病床,开展“双向转诊”、“在线会诊”等服务。同时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发放虚拟养老兰州市民卡6万余张,实现老人乘车、就餐、就医等一卡支付;研发“安全养老、健康养老”系统,向3000老人定制老年手机、为2700余位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
“过去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破解养老难、构建大养老格局作为重点工作,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方式,打造线上和线下养老机构,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努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实现足不出户、在家享受专业标准化服务的愿望。”丁月英这样说。
试点改革探索市场运行机制
昨天上午10时,79岁的王立伟和往常一样,在打电话预约当天午餐后,来到虚拟养老餐厅君豪酒店,找了一张靠窗的圆桌边坐下,一边和邻桌的老人聊天,一边等待11点半的午饭,包括醋熘白菜、土豆烧牛肉、洋葱炒木耳、紫菜鸡蛋汤等。
“这顿午餐需要15元钱,但我只需要掏5元钱,其余10元由政府补贴,就可在这家或其他养老餐厅吃到午饭,饭菜的味道很可口。”王立伟开心地说,这里的花费比机构养老院少,但享受的服务不差甚至更好,和他一样的老人都可以享有。
“虽说建设虚拟养老院,只用了机构养老1/10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可谓花小钱办大事。可随着注册老人的增多,财政补贴的压力吃不消。”马世伟说,就目前注册入院的老人来说,年财政补贴都在1000万以上。面对这种情况,城关区决定进行养老补贴机制、市场化途径运行机制试点改革。
城关区政府经调研决定,将入院老人分为不同类别,采取财政补贴加盟企业方式,合理扶持。在用餐服务方面,对三无老人实行全额补贴,对重度残疾老人实行免费送餐;对其他老人依年龄段分类,将就餐补贴准入年龄由60岁提到65岁,划分为65至74岁、75岁以上两个档次,给予每餐9元和10元补贴。
在家政服务方面,对于A类(三无老人)和D类(重度残疾老人)实行政府兜底解决,对于B类(重点优抚对象等),在财政每月补贴50元的基础上,再向企业补贴20%的服务费,对于C类(普通老人)给予企业20%的服务费补贴。在日间照料服务方面,根据老人的经济状况,分类实行无偿、低偿、有偿服务。
在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方面,对政府托底的困难老人居家照料服务,尝试走完全购买社会服务路子。对由政府出资托底的“A类”老人和居家托养的“D类”重度残疾人的服务,打包向市场进行公开招标,政府退出直接管理。将“C类”有收入老人原有的20%服务补贴转为对小微服务组织的扶持发展。
同时以虚拟养老院管理为试点,公开竞聘品牌营销公司或经理人,对老年餐厅制定管理标准开展品牌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目前已制定方案正在征求意见,逐步将政府对养老服务企业的“输血式”财政补贴措施转化为对为老服务组织培育的“造血式”资金扶持,以培育为老服务市场体系。城关虚拟养老院、照料中心服务的深入优化,使老人在居家养老的同时,还从独居走向了社会群居,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精神生活。今后,该区将以更大力度抓落实,让更多老人实现老有所有。
■短评
关爱孝敬老人从细微处做起
常言说,血浓于水,既有亲情,还有大爱,它是孟郊诗中的“慈母线”,也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还是焦波镜头中的“我的父亲母亲”,更是过去数年来政府竭力保障、爱心企业单位和人士超越血缘、无私奉献下的浓浓情意和关爱,正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句话,传唱出一首首感人的养老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孝敬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敬老乃善德之始,既不是一家之事,也不是一时之风,特别是在银发浪潮提前来袭,养老已成社会化难题的当下,解决养老问题仅靠政府还不够,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付出。是的,弘扬敬老孝老的美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像现在已经加入或正在加入虚拟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老人的企业和人士一样,积极行动起来,从细微处做起,关爱孝敬老人,以让更多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