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关力推双联“就业牌”助民脱贫致富

07.06.2015  17:41

  原标题:为民为到心坎上富民富到根子上

  城关力推双联“就业牌”助民脱贫致富

  记者 杨晟途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不管是种田还是外出务工、抑或下海创业都需要技术,这不仅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途径,更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自三年前全省双联启动以来,城关区委根据两山农村农民、城市困难家庭和特困户实际,将保障民生作为最大的任务,提出了为民为到心坎上,富民富到根子上的理念,围绕城乡民生关键领域,不断深化拓展双联内容,逐步实现联扶双赢局面。三年多来,全区新增就业人数达11万人,其中通过帮扶项目和公益性岗位、联扶单位出台的各项帮扶举措等,实现就业的困难群体逾2.11万人。

  建项目为残疾人撑起一片天

  “短短两个月内,月收入从以前的不足2000元,到现在的月收入接近4000元,甚至个别人已超过5000多元,这对于正常人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实属不易。”城关残联副理事长庞卫平说,为使残疾人收入更多一些,残联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放心主食”项目各销售亭实行承包经营,采取收入与销售量挂钩的举措,短时间内就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在百余名销售人员中,有六成实现收入倍增。

  扶残助残不仅仅在助残日,更在助残日外的每时每刻。城关区在三年联扶行动中,大力开展“亲情助残”和“携手前行”主题活动,特别是在2013年实施了放心主食项目,一次性安置了近两百名残疾人就业,大力提升残疾人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

  这个旨在帮助残疾人就业的项目,先后安置的人员主要以肢体、视力、听力、言语四类轻度的残疾人为主,他们有的进了生产车间,有的选择了街头销售亭,其月收入从1500元到2500元不等,个别人员工资加提成突破3000元。

  在运行一年时间后,残联发现若改变销售方式,或可使残疾人收入更高些。于是残联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上百个销售亭实行承包经营,其中电费由区残联补贴,通过收入与销售量挂钩方式,以激发和提升销售人员热情。没想到运行两个月,销售人员收入均不同程度提高,约六成销售人员实现收入倍增。残疾人赵女士说:“去年孩子考上了大学,通知说学费是7000元,我到哪儿弄这么多钱?好在销售亭实行承包,每月收入可达4000元,才让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实用技术培训助力农民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农民也不例外。从2013年秋天开始,城关区根据两山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在双联行动中对5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本人有意愿的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致富技能,为其持续增收和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为让农民尽快致富,城关区在双联中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仅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还要对50岁以下农民分年龄段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和致富技能。经过联系市区专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等,按照“实用、实际、实效”原则,采取课堂教学与田间指导相结合、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方式,对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特色林果业种植、养殖等农牧技术培训,驾驶技术和家政服务业、电气焊等急缺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殖以及务工、创业等各方面的实用技能,政府还对参训的农民给予补贴。打造品牌安置两万困难群体就业是民生之本。城关区在双联行动启动以来,把引导就业作为富民的重要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调查摸底、政策宣传、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居家就业、招聘对接、扶持创业、就业援助”等综合帮扶措施,建立360度全方位、全覆盖、零盲点的帮扶援助体系。

  三年多来,城镇就新增就业近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每年开展就业援助,采取“一对一”帮扶、党员结对帮扶等措施,开展“送培训、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服务,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截至目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1.53万人。

  同时,充分利用培训中心、街道培训、培训基地“三位一体”培训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免费为就业困难人员开展月嫂、保健按摩、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插花等80多个工种、专业的专项培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提升就业能力,以及城乡困难居民脱贫致富技能。在过去三年多时间内,组织培训各类劳动力近5万人,培训后合格率均在80%以上。

  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将失业人员、复员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城乡妇女全部纳入贷款范围,大力实行“就业、银行、担保中心”一站式服务。优化贷款流程,缩短放贷时限,积极帮助劳动者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