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同频共振助力全面小康
人居环境
“城市,是城市化了的乡村;乡村,是还未完全城市化的城市。”这句话富有哲理的话里,蕴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精髓。回首过去,五年来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诸多发展变化,可谓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我们更加期待统筹城乡发展能够取得更大进步,惠及更多百姓!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经过几年的发展,农业经济更活了,农村环境更美了,农民腰包更鼓了。农村百姓纷纷进城里住高楼,城市居民更加向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健全的田园生活。城乡同频共振渐入佳境,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那么面对未来,我市将如何顺势而上,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大力促进协调发展呢?今年市两会上,参加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和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代表、委员和列席人员在提交的议案提案中和分组审议政府报告时,纷纷将目光聚集于此,畅谈所想并建言献策。
城乡融合共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去年夏天,当赵倩从广东回到阔别十年的兰州时,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行走在宽阔整洁的马路上,漫步于绿意盎然的公园里,她感慨万千:“这个城市自己已不再熟悉,已然是时尚现代的大城市。”
城市在变,农村也在变。“山村能引来自来水,我们做梦都梦不到。有了干净的饮用水,就解决了生活的大问题,有了水就有了发展希望。”榆中龚家屲村民丁孝仁说,双联改变了我们的村貌,路面硬化干净了、自来水通到家里、庄前村后种了树、垃圾也有人收了,提升了人居环境。
不仅是像赵倩这样回归故乡的人,即使朝夕生活在城区和农村的本地人,都深刻感受到了兰州城乡蓬勃的脉动。
改变的不仅是城乡环境,还有产业和农民收入等。红古区仁和村,位于109国道边上,经过优化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建设等等,形成村美人富局面。而今走进村里,一座座蔬菜大棚耀人眼目,一条条沟渠纵横交错,一畦畦菜地绿意盎然。村支书张兆成说,加快农村发展要产业做支撑。现在我们村有80%的农户种植蔬菜,种植户年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这些变化,源于城乡统筹发展。一栋栋别致的农民新居,一处处时尚的居民小区,一个个漂亮的美丽乡村……城与乡融合共进的景致,已成为我市一道靓丽风景。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一组组醒目的数据;在分组审议的会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表情,都是有力的映证。
记者在报告中看到,五年来我市坚持双联和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跨越。五年整合投入财政资金18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8%,达到9621元,比2010年翻一番,成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极大提升的时期。
高原夏菜、中药材、玫瑰、百合、规模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18家;新建农村公路2346公里,解决50.5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1个;全市城镇化率由76.28%提高到80.95%……
提起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绩,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列席人员都备感欣慰。城关团曾照婷代表说,这两年打造的美丽乡村确实很美:它改变的不只是人居环境,还有各类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建议大家有空了就去看看,亲身感受一下新农村的变化,呼吸呼吸那里的清新空气。
不仅曾照婷代表这样说,来自永登团和皋兰团的代表,有不少在审议报告时,都提出要不断加大建设力度,让更多的村庄变得美丽起来,真正实现农村的跨越发展。
未来五年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在两会上,记者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未来五年,我市将着力推进大都市建设,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规划纲要》突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明确了加快“大兰州”经济区建设,促进“兰西城市群”互动开放,加强联合走西口的跨省域发展等重点工作,尤其要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半小时和一小时经济圈,促进与周边城市、重点城镇的同城化发展,在全省的辐射带动、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在城乡协调发展上,重点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方向,优化空间布局结构,着力构建“主城区—兰州新区—县(区)—特色小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城乡体系,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农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今年是“十三五”开局年,要加大惠农富农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提升扶贫脱贫水平,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等,着力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多名人大代表认为,对于我市农村来说,重在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而这点在报告中已经明确,今年建设1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4个千亩蔬菜、2个千亩药材、1个千亩玫瑰、1个千亩百合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5个万只以上大型养殖基地、100个千只以上标准化养殖场项目。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新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30个、示范性专业大户10个。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要件。”来自三县的市人大代表魏旭昶、王林等对报告中提出的通过“建成1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0个环境整洁村;开展农村厕所改造,省级示范村改厕率达到40%以上,市级示范村改厕率不低于20%”等举措提升人居环境非常兴奋,并表示建设美丽乡村是惠民之举,将按照建设标准全力抓好落实。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年,报告提出继续深化精准脱贫,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持续加大富民增收产业扶持力度;打造‘百片千村’工程,稳妥推进黄峪村等易地扶贫搬迁;市财政为每个村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150个小康达标村等举措,持续推进精准脱贫。这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全力扶贫攻坚、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心,非常振奋人心。”列席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市扶贫办主任李明珊高兴地说。
“出台特色小城镇建设指导意见,这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绝对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多名政协委员在审议报告时说。记者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今年我市将重点推进西部片区西固河口、达川,永登苦水、武胜驿,东部片区皋兰什川、榆中青城6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全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力强的魅力小城镇。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助力小康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既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多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了广大农村的发展,使城乡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百姓生活等得到了持续改善。成绩令人鼓舞,但它属于过去。着眼未来发展,参加市两会的不少代表和委员、列席人员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围绕精准扶贫脱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业特色富民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提出不少好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副市长张国一说,未来五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建议,坚持做到“三个并重”:坚持补齐农村和城市两个短板并重。在农村,着力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小康短板;在城市,着力改善城市功能缺位、路网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坚持城镇化与扶贫开发两大战略目标并重。既要加快推动“大兰州”建设、远郊县区产业培育、特色小城镇建设、新农村等任务,又要深化落实扶贫攻坚任务,让百姓过上更殷实的生活。坚持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两大任务并重。紧紧围绕报告及“十三五”规划,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同步推进。
“深入推进双联融合精准扶贫行动,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举措。从今年起,以四大贫困片区和30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每年建成150个小康达标村为核心任务,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列席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市委农工办主任朱宗诚说,今年以完善政策、创造条件等举措,鼓励民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村企共建等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等平台作用,动员和引导一批民企、爱心人士等参与双联,扩大社会力量帮扶覆盖面,推动双联行动再掀新高潮。
市人大代表、榆中县委书记王晓宁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既要有产业支撑,还要建设小城镇。未来几年,榆中将重点发展文创印刷、新材料电池、安防、家居、建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同时打造青城历史文化游、马衔山生态游等15个特色小城镇;投资100亿新建两条旅游专线、改造9条国省县道路、500公里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今年先期启动涉及19个乡镇,贫困户322户1257人的易地搬迁改造工程。
谈及城乡统筹发展,不少政协委员还纷纷建议,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盘活农村资源存量,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完善农业农村改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和保险、担保、工商等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同时加快信息、文化、教育、旅游、生态、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以及提升人居环境的投入力度等,以有力推动城乡环境、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生活等不断提升,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