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是孝道饥渴下的愚昧表演

27.10.2014  13:27

    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便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但其中一则“埋儿奉母”的古诗却让人难以接受,一些市民表示,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典故说的去做,无疑就是犯罪。一些专家也表示,此类孝道弘扬,属于文化糟粕,不能倡导如此愚孝。(10月26日中国广播网)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理应在每一个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政府机构通过公益广告对孝道的宣扬,还是学校教育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普及孝道的基本理念,这种带有良善初衷的教育方式都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可需要警惕的是,这并不等于一些机构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或形成表面上的文化盛况,就可以无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糟粕,将那些有悖于现代社会伦理的孝道故事广为宣扬。

  很显然,“埋儿奉母”式的孝道弘扬秀之所以会引起民众反感,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类故事在宣扬孝道之义的同时,也奉行着长辈对晚辈的指使权力。其客观上虽然达到了“”的目的,但本质上却拒绝了家长与孩子享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与其说这类愚笨的方式是一种孝,倒不如说它是通过对孝的演绎,投射了旧时家庭中家长的专制权威。这种“”不但会抹杀人的尊严,也会在无意识中将“”引向“”的反面,进而培养出一大批只有服从性没有独立性的人。

  值得高兴的是,六安这则“埋儿奉母”的公益广告甫一面世,便引来了舆论的如潮批评。这至少表明,当下社会,我们并没有丧失对孝道之义的价值判断,也没有在自我心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绝对服从。可尽管这样,一些政府机关或学校机构仍旧我行我素地炮制出大批的孝道表演秀。此类案例,发生在眼前的是六安这类低劣的孝道宣扬,稍远一点的便是媒体报道过的那些场面宏大、表演意味甚于教化意义的“给父母洗脚”和“为父母磕头”的孝道怪胎。

  事实上,在道德渐成奢侈品,孝道之义被误解的当下社会中,要弘扬和传承孝文化,也完全没必要重弹那些早该扔进垃圾桶的孝道叙事。作为政府机构,这个时代道德建设和孝道弘扬的重要责任人,其首要任务乃是将那些被涂抹上神圣意味的教化故事请下神坛,并通过自我责任的落实,给新时代的孝赋予特殊的意义。

  展开来说,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摒弃“”即是服从的腐朽观念。因为尊重父母,并不是说对他们就一味服从,从而衍生出众多的愚昧行为。真正的孝,应该转化成爱,这种爱,不但包括爱父母和爱自己,也应包含爱他人。否则,这种孝便不是孝,而是顺从文化下滋生出来的“”。而在另外的方面,则是要完成当下孝道存在根基的认知启蒙,其核心的一点便是要知晓孝道延续之条件,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而不是构拟在对传统文化绝对服从的愚昧意识里。因为只有人格平等,家长与孩子之间才会有基本的人格尊严,也唯有人格平等,孝道才不会背离自由、独立、博爱的社会认知底线。

  遗憾的是,此类认知,在民间虽有共识,可到了官方机构中,却成了刻板的表演。这或许才是当下孝文化最该反思之所在。(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