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成效与经验

21.10.2014  14:30

  原标题:定西市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成效与经验

  定西市水土保持局 王敦民

  坡耕地是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2010年甘肃省启动实施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定西市通渭、安定、陇西三县区先后列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区,三年来,三县区试点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9.46km2,占计划119.03km2的100.4%。其中新修梯田14.05万亩,配套田间道路589.4km,截排水沟89.65km,谷坊893道,水窖400眼,营造水保林20681亩,地埂种草17996亩。

  一、工程建设成效

  一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大部分降雨就地拦蓄入渗,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项目区林草覆盖率达到20%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粮食产量稳定提高。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以梯田工程为主的基本农田面积大幅增加,人均基本农田达到4.5亩以上。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明显提高。据测算,项目区新增梯田每年可增加粮食728万kg,增产部分可解决2万多人一年的口粮,有效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

  三是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三县、区依托梯田工程,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地膜玉米”、“梯田+草畜”等多种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的良性发展路子。

  四是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效果显现。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梯田化程度大幅提高。梯田化催生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同时,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劳务输转和土地流转,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生态良性循环,效果逐渐显现。呈现出山绿、地平、水清、路通、村新、民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经验

  一是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是搞好试点工程的重要保证。市、县区党委、政府都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农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坚持和完善“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各收其效”的工作机制,将各涉农部门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在试点区域内集中整合、组装配套,建立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同台唱戏”的工作格局。

  二是科学规划、综合配套是搞好试点工程的重要基础。坚持“全面规划,综合配套,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主体,山、水、田、林、路、村合理配套,整村、整乡、整流域连片治理、整体推进。

  三是发展产业、助农增收是搞好试点工程的根本目的。在项目建设中,把坡耕地治理与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培育和壮大以马铃薯、中药材、畜草、劳务等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