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纪实

02.09.2014  10:48

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结果,不是“植树造林”式制造出整齐划一、见圆见方的“人工林”,而是根据地形地、植被条件和原有物种,催生出一个个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生态林”。

在哲学中,“均衡”是对事物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它强调一种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如果说,义务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那么,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兰州市城关区正在以“缩小差距、均衡资源、丰富内涵、提升质量”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导思想,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使每一位师生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在和谐温馨而富有诗意的校园环境里,自觉、自主、自由地发展与成长,共创“舍南舍北皆春水”的美好画卷!

雨足稻畦春水满——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定政策抓落实

城关区是甘肃省省会兰州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街道、151个社区、18个行政村,全区常住人口130万人,流动人口约50万人。城关区在1994年首批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经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的不懈努力,小学教学质量、信息化建设、阳光体育等多项指标和工作都走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承担“爱生学校”等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4个,开展的以“铸师魂、树师德、强师能,共建文明和谐校园”为内容的“三师一建”主题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全区教育事业实现了总量再扩张、质量再提高、结构再优化、效益再提升的历史性进步。

政府职责落实到位。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教育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作为民生改善工程和区政府为民兴办实事的项目来抓。区政府分管领导坚持一抓到底,采取区长办公会、现场办公会、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做到教育事业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育待遇优先落实等“六个优先”,为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策措施支持到位。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最优化城区建设的意见》《城关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城关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城关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从2013年下半年至今,区委、区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关区中小学、幼儿园扩容增量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城关区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城关区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城关区学校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区教育局也配套制定了《推进“六进”活动实施方案》等17个实施意见和方案,对全区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雨甜春水鱼龙动——四工程三改革突破瓶颈

城关区按照“薄弱学校优先、农村学校优先”的思路,大力实施中小学扩容增量、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四大工程”,全区各校办学条件实现了同步改善、同步优化。扩容增量工程:近5年,先后投资5.5亿元,完成了37所学校的41个建设项目,新增面积8.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200余个,D级危房全部消除,全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制定下发了《城关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先后投入1.1亿元完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全区各校配置了教学仪器、图书、计算机、视频监控、直饮水等设施设备,生均图书册数、生机比、生均仪器设备值等均达到或高于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评估指标。教育信息化工程:先后投入8000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二、三期工程,新建70间计算机教室和1152间交互式多媒体教室,建成了城关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创办了《兰州城关教育》电子期刊,全面实现电子化办公和课堂教学、教研等优质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近3年,先后投入1.2亿元实施了17所薄弱学校的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其中投入2000万元,实施了4所农村学校校舍改建、标准化灶具配备、电采暖安装、校园视频监控、设施设备更新、校车全覆盖、营养餐等工程;为农村学校每年每校增拨30万元专项经费,全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城关区坚持探索推进“校长队伍管理”“多种模式办学”和“学区化管理”改革,通过以强带弱、以点带面,有效缩减了学校之间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差距,逐步实现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水平的提升。“校长队伍管理”改革:实行校长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了校长考核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流动机制。建立管理队伍交流机制,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制定出台了《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类名校合作建立进修基地,加强管理队伍梯队建设,实行名校长动态评价和管理机制,形成了中层骨干、校长、名校长阶梯式选拔培养和配备格局。“多种模式办学”改革:在积极探索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措施的基础上,按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目标,2013年底,正式启动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的多种模式办学综合改革,实施了“集团联盟共进、双十协作帮扶”工程,组建了1个教育集团、4个教育发展联盟、10个教育发展协作体、10对帮扶学校。通过优质学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经验、优秀师资等方式,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学区化管理”改革:为进一步加强学区内校际交流,实现学区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资源共享,在过去学区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区化管理改革,研究制定了《城关区学区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赋予学区更大权限,打破了学校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形成了强校引领、校际联动、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格局。

春水满池新雨霁——五大机制创设教师良性发展环境

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和均衡配置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通过建立健全“选优、交流、培养、培训、激励”五大机制,为推动城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选优机制:以优中选优和均衡配置为原则,以教师招聘、免费师范生选聘、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工作为抓手,从教师入口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均衡师资配置。率先实行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招聘制度和教育部直属六所重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选聘计划。交流机制:在实行名师、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支教制度的基础上,定期按一定比例交流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走校授课和教师交流制度,逐步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学区人”“系统人”的转变,推动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师资的有序流动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均衡发展。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名校长专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启动实施了“双百双千教师培养工程”,即评选100名“名教师”和100名“名班主任”、建立以名师和骨干教师引领的“千名教师发展共同体”和以名班主任引领的“千名班主任发展共同体”。培训机制:以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高端培训、区本培训、校本培训等“分层培训”为载体,构建了多渠道、宽领域、全覆盖的师资培训体系,在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3年,先后开展了校长、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名师、班主任5期高端培训;在高校和区内优质学校建立了15个教师学科培训基地,进一步深化与省内外高校、培训机构的合作,形成了全门类、多学科、全岗位的区本培训制度,实现了学科教师的培训全覆盖。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班主任、名班主任、名校长、名师、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制度,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将班主任、名班主任、名校长、名师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800元、1000元、800元。启动实施教师安居工程。

细雨满江春水涨——四大活动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加快内涵发展,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实施“四大活动”,城关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到内涵提升与资源配置同步发展的新阶段。

素质教育深化活动:制定下发了《城关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和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开展以“走进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等为主要内容的“六进”活动,完善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素质共育实施体系;通过实施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飞天计划”,投入100万建成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与环保等单位联建科普基地7处,完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经常性地开展校园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定期举办城关地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培育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艺术类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并得到有力强化。“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制定下发了《高效课堂构建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听课指导、联片教研和专题讲座活动,引导学校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实际,适合不同学科、不同对象的多种课堂模式;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优化作业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分析、讲评与辅导“三个环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文明校园建设活动:以平安、文明、和谐、书香“四大特色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园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推动主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制定实施《进一步推进学生文明礼仪培养工程实施意见》《“文明一家人”工程实施方案》和全省首个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活动、“十大公益行动”每月主题活动,建立了全省首支“文明小使者”队伍,推出全国首个少先队员志愿者专属队旗“城关区红领巾文明志愿者队旗”,面向社会开展了爱心帮扶、环境保护、社区文明、交通安全等文明志愿服务。正如城关区委书记王宏所说:“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的活动就是要让学校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标兵,教师成为文明礼仪的楷模,家长成为文明礼仪的表率,学生成为文明礼仪的使者。”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修订下发《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和《特色学校建设评价标准》,通过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全面要求与典型引路相结合、特色创建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学校个性化办学,培育打造出一大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建设典范,全区先后创建国家和省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德育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艺术教育、阳光体育、科技创新教育等示范校53所。启动实施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拟定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及《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办学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年底将建成2所现代化学校。在做好校内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投入1400万元高标准建成19所社区学校少年宫,在课后及双休日、寒暑假,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农民工子女开展综合性、体验性、实践性主题活动提供平台。这一举措得到了刘云山同志等中央及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市城关现场会上进行交流推广。

近年来,城关区先后被国家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区)、国家级课改实验校本培训基地、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区)、全国“双有”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县(区)和全国文体活动示范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授予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课改实验先进集体、全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县(区),全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全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优秀组织奖,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科普教育优秀组织奖,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关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城关教育正怀着“舍南舍北皆春水”的美好愿景,以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五服务”为宗旨,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六走进”活动为载体,以争创优质教育、优质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创四优”为目标,打造城关教育品牌,致力于创办与省会城市中心区地位相匹配的西北一流教育目标,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