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票涨价之争的虚幻和矫情
北京市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将于12月28日起实施。轨道交通告别“2元随便坐”时代,起步价调整为6公里(含)内3元;地面公交起步价调整为10公里(含)内2元。对于调价,大部分人认为上调之后的价格偏贵。有人抱怨,“工资不涨,地铁票价变贵。”(11月28日中国新闻网)
可想而知,但凡涨价,无论再合情合理,一般都不会得到相关利益群体的赞同。如果北京的地铁原来是免费的,现在变成“2元随便坐”,也会有人觉得无法承受的。在房价疯涨仍需政府限购的消费心态下,涨几元钱的公共交通票价,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似乎有点被“惯坏了”的矫情。
为何说“惯坏了”?因为北京轨道交通的“2元随便坐”,不仅是全国最低,全世界除印度外也是最低的。即使在实行这个票价的2007年,也是脱离了成本核算,作为“奥运政治红利”的。当时,北京地铁总里程不过180公里;而截至2014年2月,北京地铁总长达到437公里。如果“2元随便坐”不变,总里程的猛增自然意味着单张车票可乘坐的里程猛增,即单张票的补贴猛增。仅此,北京地铁就有了十足的涨价理由。
然而,关于北京地铁票涨价,相关方面和专家学者却不从地铁运行成本上讲道理,而是想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升这次票价调整的意义。关于涨价,北京市交委的理由是“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降低大客流风险”。将轨道交通人流向地面交通进行分流,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结构趋于合理。这显然是把人们出行的“刚需”,当做可有可无的兜风了。目前地铁的拥挤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其中还有多少“可乘可不乘”的人去凑这个热闹?而资源和工作机会多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现状,怎么可能让那些为生计而奔波的人,因交通成本上涨而放弃赚更多的钱的机会?
更不可思议的是,两院院士王梦恕认为,地铁如果每次票价2元,改为3元,可以做到政府补贴很少,但是现在再实时累计加价,可能使得客流减少,特别是年轻人,以及打工者离开北京。这似乎比北京市交委的减少乘客更胜一筹,可以迫使一部分人离开北京。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就彻底改变了北京公共交通调价的初衷了。本来,对于提高票价,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并且将财政支出用到更为需要的地方去,相信多数人都不会有意见。而现在变成以剥夺一部分人的权利去满足另一部分人的福利,不就改变了这项准公共服务的性质了么?
基于此类论调,足以把地铁调价中最简单的成本原因,虚幻出脱离实际并可能形成阶层对立的题外之意。于是,自以为既得利益的群体就开始矫情。就像吃惯了财政补贴的“大锅饭”,竟然连不赚钱甚至还贴钱的“食堂”都吃不起了。有媒体煞有介事地算了一笔账,“北京地铁提价后部分远途通勤族年交通费超四千”。笔者不禁想问,这部分人为何不省下这笔钱,就近找一份工作?既然知道这段路不是白跑的,那么,相应的成本就必须要财政补贴,也就是纳税人负担?
因此,所谓的北京地铁票涨价之争,实际上充满了虚幻和矫情。现在要涨价,就该把运营成本和资金压力老老实实、明明白白地算清楚、亮出来,请市民看明白,而不需要找那么多是似而非的理由。那么,在公道的价格面前,任何消费者都没有值得矫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