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地生金——安定区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02.12.2015  18:00

深秋时节,广袤的陇中田野,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奔忙,块块梯田地里机械轰鸣,人影闪动,硕大的玉米棒子放着金光,马铃薯飘溢着清香,这一幕幕恰似画家挥毫泼墨绘就的一幅恢宏画卷。

旱不倒的“铁杆庄稼

过去,靠天吃饭的陇中,只要遇上天旱,那可真是要命呢!“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贫困的陇中人见证了过去那要命的年代和贫穷的生活历程。

今年,遇上了3个月没有形成有效降雨的天气,人们尽管很无奈,可还是心里很淡定,关键是庄稼人种上了“科技田”。

走进安定区香泉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百泉公司马铃薯基地,平展展的梯田地里马铃薯收获机加足马力采挖。刚刚还深埋于地下成熟了的马铃薯被机械“”出来散发着薯香,似乎像刚睡醒的孩子一样可爱。一袋袋装满马铃薯的编织袋竖立在地里,满地块都是,密密麻麻的。在地里打工者哪里见过这场面,都发出“”、“”声。

今年天旱了,‘科技田’丰收了

种田就种‘科技田’,稳产增收快致富!

关键是黑膜的力量,科技的作用,不讲科学就不行

……

他们互相交流着,羡慕着,一片赞叹声。

采访中,从公司负责人张红林那里了解到,该公司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流转土地近500亩10年,一次性付清流转费。公司采取优质脱毒陇10和青薯9号微型薯良种,使用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种植效益自然好。

现代农业讲究的就是科技,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关键,较传统种植法亩增产30%以上。”随行的区种子管理站科技人员康亚军介绍说,这些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节水、保湿、杀虫、增产效果更佳。

今年,该区主推“黑色全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扩大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技术,壮大龙头企业,持续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全区共完成旱作农业面积127.7万亩,其中完成黑色全膜马铃薯85.65万亩, 平均亩产达到1304.6公斤,较露地马铃薯平均亩产917公斤亩增产387.6公斤;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2.05万亩,平均亩产456.5公斤,较半膜玉米平均亩增产105.8公斤。

农民增收致富的“催化剂

俗话说:“一亩园抵过十亩田”,这是安定区家喻户晓的浅显道理。在内官营、香泉、符家川、凤翔和团结等乡镇水肥条件好的川区地方,高原夏菜和大棚蔬菜种植很红火,规模种植、标准化种植和绿色无公害生产成为菜农的不懈追求,他们在种植菜种、种植品种、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上探索着,追求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内官营镇形成了乌龙、清溪、永丰等村以甘蓝为主,先锋、万崖以芹菜为主,锦屏、永丰宋家沟和先锋彭家庄以大棚设施蔬菜为主的种植格局,当以2茬芹菜加1茬香菜的3茬大棚蔬菜种植为时尚,1个标准化大棚年收益3万元以上,遇上今年蔬菜价格高的好行情,1个大棚收益5万多。

鲁家沟镇刘家河的大蒜成为当地人的“黄金产业”,香泉镇河北村被称为“辣子村”,称钩驿镇金川村种植的旱地“辣子村很“吃香”,以凤翔镇李家嘴村为代表的设施栽培有机绿色果蔬搞得红红火火……如今,该区按照“一村一业、一社一品”的发展思路,采取“高原夏菜与反季节蔬菜相结合、精细蔬菜与速生叶菜互补、早中晚错时播种与一年多茬搭配”的种植模式,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市郊芹菜、西南部甘蓝和旱地蔬菜等三大区域化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同时浅山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以旱地辣椒和西葫芦为主的旱地蔬菜迅猛兴起。

201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2.8万亩,完成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9万亩,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总产量达75万吨,总产值达13亿元,总纯收入9.8亿元。累计建成钢拱架塑料大棚5700多座、日光温室700多座、竹木大棚1000多座;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45万亩。

目前,全区已建立无公害标准示范园10个,已建成产地市场16个,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劳务收入8000万元以上。累计恒温贮藏库458间,年吞吐量达70万吨以上。建成全区蔬菜信息平台,品牌营销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成“时尚

多年前,玉米秸秆不是被农民在田野焚烧,就是用来烧炕取暖做饭,浪费不说,还影响了环境。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增强,玉米秸秆作为青贮饲草喂养牛羊的原料被有效利用。

玉米秸秆就是好,全身上下都是宝,青贮饲草有营养,喂养牛羊奔小康。”这是安定区家喻户晓的“致富经”,玉米秸秆也为农民群众换来了真金白银。

走进安定区各大草业加工企业,前来交售玉米秸秆的农用车在公司外围排成了长龙。机械轰鸣,装草机来回穿梭,加工机械开足马力加紧生产。

宁远镇红土窑村农民孙小平驾驶着三轮车前来民祥草业公司交售玉米秸秆。去年他家种的12亩玉米,全部交售到当地一家牧草公司,共收入1.3万元。“种玉米还真划算,1亩最少收入1500元。”孙小平欣喜不已,今年他家种植的21亩玉米少说也要收入近3万元。

据了解,当地玉米亩产四五吨秸秆,养殖场的收购价是每吨280元至300元,亩收入在1200元到1500元,农民很愿意把没有成熟的玉米秸秆带棒子交给草业公司。

去年,安定区玉米种植面积达44.9万亩,其中订单玉米种植5万亩。今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达42万亩左右。玉米成为青贮饲草的丰富资源。

来到位于香泉镇的定西伊兰纯牛业公司园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牛羊舍饲养殖圈舍闻不到牛羊粪便的臭味,一座座日光温室里种植的蔬菜叶片硕大,翠绿流韵,一片生机盎然景象。“把牛羊粪便通过大型沼气池技术,生产出的沼气为养殖小区提供照明,沼渣为农作物做底肥,沼液为花卉和蔬菜及农作物提供叶面有机肥喷施,生产的农产品纯绿色、无污染,味道鲜美。”公司负责人肖斌介绍着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该区积极引导伊兰纯牛业公司、西泰、鲁家沟太平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单位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污物处理,年生产有机肥1万吨以上。“对污物进行科学处理,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能有效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效,提高土壤生产能力。”该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冯强对于循环经济发展信心十足,“我们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加快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基本形成了种植-养畜-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作者:曹应森 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