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陆续出台旧城保护开发条例 期待年轻态
中国兰州网3月17日消息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延续历史文脉等要求。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利,但与此同时,盲目的大拆大建,也造成了地方特色的日渐消逝。老城区,既成了无数人怀念的对象,也成了不少人心目中脏乱差的代名词。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承载者,如何激活它们的活力?老城区不该被遗忘,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证明,老城区可以焕发年轻态。
——编者
老城区中,处境最为尴尬的是保护规划确定为“保留”的部分
“这里就是旧时襄阳最繁华的地方,曾经是‘南船北马’的‘南船’起点,商贸中转集散地,叫做九街十八巷。”2月24日下午,在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九街十八巷旧城改造项目的售楼处,陈老巷社区居委会书记李世江指着墙上一幅手绘上世纪30年代旧城图画说,千百年来这些街巷浓缩着古城老城区不该被遗忘的会馆文化、码头文化和商埠文化。
“30年前,樊城人每逢过年都要到这里来扯布做衣服,一条条弯弯窄窄的小巷子盘根错节,店铺开满两旁。”62岁的刘元自称是九街十八巷的“原住民”,“我从小在那些老建筑里长大,眼看着这片地方繁荣起来,又一点点儿没落下去,变成脏乱差的‘三无小区’。”
这片承载着襄阳人记忆的街区,如今已经难以辨认当年的模样。大部分街巷已被拆除,按照规划,一座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很快将占据此地。新的建筑群包括长约500米的历史文化街区、写字楼和高档住宅小区。
九街十八巷项目负责人张虹云称,老建筑的保护是开发的难点,也是重点之一。项目规划时按照襄阳市委的要求,聘请文物专家参与设计,投资3亿元建造历史风貌区,体现明清时代鄂西北建筑风格,同时将马忠记花行、宋家鱼铺等百年历史的特色建筑进行异地重建,作为历史博物馆。据介绍,仅仅是老建筑的物料收集保存和重建规划就花了近3000万元,还不包括重建和占地的成本。
对于老城区、老建筑的命运,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这样概括:未纳入文物保护的部分建筑,去留主要看政策和市场;纳入文物保护的部分基本上可以确保“完存”;由地方法规保护的部分在保护和开发之间进退维谷;而处境最为尴尬的是保护规划确定为“保留”的部分,更被视若“鸡肋”或土地开发的障碍,保护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规划大多是静态、封闭的,而发展是动态、开放的
在襄阳市正在进行的老城改造中,有一件事引人注意——作为九街十八巷的一部分、目前襄阳保存最好的一条明清老街,陈老巷这次却没有被纳入改造范围。
陈老巷的居民盼着改造,期待更加舒适便利的环境,但又不舍得老房子。“陈老巷有18处市级和省级文物部门认定的历史建筑,如果要改造,只能改造成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原汁原味保留‘老味儿’。”李世江说,他曾多次向市政府提议改造陈老巷,但至今尚无定论。
“市里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要修旧如旧,增加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但是一些古建筑修缮的要求和成本太高,居民安置也是个难题,所以迟迟没定方案,也没能列入此次九街十八巷项目。”李世江介绍,沿街老房子加上周边陆续搭建的红砖房,陈老巷社区共居住着600多户人家,一旦大规模改造或者拆迁,成本高得惊人。襄阳市政府曾经引进开发商对陈老巷进行改造,但后来不了了之。
包括陈老巷在内的九街十八巷的命运,折射出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放眼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曾经或正在面临这一问题。
在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华芳看来,除了这些老问题,一些新的问题也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