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贯彻落实2015年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精神意见的通知
甘科基函〔2015〕13号
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
2015年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推动新形势下基础研究创新发展”为主题,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地方基础研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关于贯彻落实2015年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印发各单位,请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科技厅
2015年8月3日
关于贯彻落实2015年地方基础研究 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
2015年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于7月9日至10日在兰州召开。本次会议是近年来科技部在我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十三五”甘肃基础研究发展,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为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推动我省基础研究发展,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
会议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推动新形势下基础研究创新发展”为主题。
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侯副部长介绍了近两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以及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侯副部长指出,我国基础研究整体上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加强源头创新一是要着眼未来国际竞争力,聚焦创新链前端,把基础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要遵循科学规律和基础研究特点,准确把握科学前沿发展趋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聚焦重大需求和重点任务,加强未来十年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科学研究,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并针对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提出政策保障措施。二是要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继续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加强依托大科学装置的前沿研究以及颠覆性技术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基础研究。三是要调整优化基地和人才专项,支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合理归并,进一步优化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完善评价机制,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相互衔接。四是要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的各项任务,完善科技平台布局,建立科技资源分级管理工作体系;以科技平台为纽带,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侯副部长充分肯定了地方基础研究在计划项目资助、实验室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强调,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支持,形成联动机制。他希望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和部署,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基础研究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为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后劲、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郝远副省长在致辞中指出,我省要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快基础研究管理改革步伐,加大基础研究队伍的培养力度,开展好“十三五”基础研究发展的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当中的引领作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苏靖分别作了题为“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总体考虑”和“落实国务院关于重大科研设施开放意见,推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的专题报告,基础研究司重大科学研究处、科研基地处、科研平台处、综合协调处负责人介绍了相关工作重点,围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系列部署和举措,提出了 “十三五”期间加强地方基础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
二、完善体制机制,做好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布局
当前是全面谋划“十三五”开局的重要时刻,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的关键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基础研究管理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动我省基础研究发展,加强源头创新,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做好“十三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按照科技改革的精神和要求,遵循科学规律和基础研究特点,聚焦创新链前端,凝练重点任务提出“十三五”我省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建立具有甘肃特色的基础研究发展模式。
2.处理好全面布局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以改革为契机进一步促进项目、人才、基地的结合,优化基础研究资源配置。按照稳定性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集聚,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重点任务进行前瞻性部署。
3.形成地方、国家联动机制。关注国家基础研究的总体部署,把国家目标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争取形成与科技部上下联动,共同支持的我省基础研究发展的新机制;建立科技资源分级管理工作体系,强化法人单位在科技资源管理中的主体责任,明确保障机制和配套措施。
4.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经费,增加我省基础研究经费的总量;建立逐年增长机制,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省科技经费的比例,确保基础研究经费持续较快增长;建立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研究工作的协同支持机制,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和经费支持基础研究;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研究,形成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局面。
三、优化计划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基础研究
1.优化省级基础研究计划。按照“4+2”的省级科技计划体系设计,在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中设立基础研究专项,围绕我省重大需求和重点任务,聚焦创新链前端,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设立基地与人才专项,将现有的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计划纳入人才专项,注重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团队的培育,促进学科均衡发展,推动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地建设专项将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科研基地集聚。
2.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鼓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研究团队,按照全产业链设计,联合开展重点研发与转化主体计划,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难题,超前部署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类重点专项,为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做好项目储备。
四、优化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贯彻《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精神,全面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开展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试点工作。一是探索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供需双方的对接方式、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二是总结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运行评价机制和奖惩办法;三是以简政放权为导向,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新模式,逐步建立用户引导机制,完善在线服务平台,并与国家和省级网络管理平台进行对接。
2016年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观测台站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全部实现开放共享,管理单位在平台上发布符合开放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清单和开放信息;2017年对管理单位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情况进行评价考核。
五、突出人才培养,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技队伍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机制和环境。进一步明确人才专项的功能定位,突出基础研究类计划在培养、吸引、聚集人才的作用;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的科技创新型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着力发现有潜质的中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交流,形成长期服务于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研究队伍。
2.发挥科研基地在培养和吸引领军人才的功能作用。加强重点优势领域学术带头人培养和研究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设置,吸引省内外高端科研人才开展研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
3.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的组织。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申报数量和质量;鼓励中央在甘单位、省属高校、院所和大中型企业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对已受理未立项的申报项目由省自然科学基金在下年度给予优先支持培育。
六、以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引导创新资源有效聚集
1.加快推动国家和省级科研基地科研成果向产业优势转变,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打造传统产业新优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与科技部形成联动,共同支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培育;推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我省布局建设,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3.积极探索有利于科技资源聚集的科研基地建设模式。按照区域发展需求,积极推动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企业先行投入、省市联合共建模式;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鼓励校企(院企)联合建设科研基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已建科研基地以联盟形式加强合作,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
4.优化科研基地的布局。围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路一带”建设发展的科技需求,建设一批基础研究骨干(重大)科研基地;加大企业科研基地建设力度,建立“企业决策、先行投入、协同创新、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运行机制;对已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按照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进行分类整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单一产出和复合产出进行功能定位,通过调整、归并、淘汰,形成合理的科研基地体系。
七、完善科学评价机制,塑造良好科研文化
1.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科学评价体系;把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作为基础研究类计划立项、评估、验收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2.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文化。提倡学术平等和学术争鸣,鼓励活跃学术思想和潜心从事科研,形成纯净的学术环境;加强基础研究的科普工作和成果宣传,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