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职教如何服务新型城镇化

30.10.2015  11:12

当前,甘肃正处于打造经济升级版、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甘肃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绝佳契机和广阔发展空间,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和转型问题,从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发展效益、服务能力、增强后劲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服务的模式、途径很多,必须结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实际,准确定位,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紧扣地方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宽服务途径,才能为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职教快速发展,仍存薄弱环节

近年来,甘肃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改革,职业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服务甘肃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改革民生的重要抓手。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甘肃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强度不够,部分地方没有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存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钩、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的现象;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造成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仍很普遍,还没有形成政府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职业院校数量偏多、规模偏小、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学校之间差异较大,优质资源缺乏,特别是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三是办学质量不高。主要是专业设置大而全、雷同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办学定位、办学方向与市场衔接不紧密、与甘肃省产业发展需求关联度不高,特色优势专业不突出、专精尖程度不够,实体经济“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存。

四是体制机制不畅。职业院校多头管理,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建立起职业院校与实体经济、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在教学、实训、就业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机制,行业企业参与机制、集团化办学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也都不够健全。

建立试验区,助推城镇化建设

加快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推动甘肃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为此提供了契机。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甘肃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积累经验,今年8月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

试验区将发挥先行先试功能,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职业院校与职业教育集团,建成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使职业教育成为甘肃农村人口市民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的主渠道。到2018年,实现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45万人以上,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20万人以上,每年有25万农村人口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转化为城镇居民,职业教育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渠道。同时,健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规范和清理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解决就业创业出口不畅、质量不高等问题,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为落实共建任务,甘肃省将试验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坚持新增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探索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将对甘肃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改革试点工作给予指导、协调和帮助,支持甘肃省职业院校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企业开展合作。

突出内涵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结合甘肃“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扶贫攻坚行动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和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高职业教育对城镇化建设的贡献率。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通过5年努力使甘肃90%以上的职业院校达到国家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与公共实训基地功能互补,专业性实训基地与综合性实训基地协调配套的基地网络体系。到2018年,建成20个多功能、共享性省级综合实训基地和50个专业实训室(场)。

二是拓宽教师培养培训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育部单列招生计划,协调部属高校、对口支援省份和发达地区本科院校,每年为甘肃职业院校定向培养500名“双师型”教师;甘肃省每年遴选300名工科类全日制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在企业实践一年后到职业院校任教;设立“特聘教师”岗位,每年向社会公开聘请500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学名师、专业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校(院)长。

三是强化职业院校示范校辐射带动作用。以国家级示范校和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为重点,通过3至5年努力,在甘肃建成30至40所规模达到3000至5000人的骨干中职学校、10所校均规模达到8000人以上的示范性高职学院,通过引领、示范和辐射,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办班、设立分校、组建集团等形式,带动和促进薄弱学校加快发展。

四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职业教育,提高服务“三农”能力。以加强县级中职学校(职教中心)、农业类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县级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与城市职业院校对口合作机制为抓手,扎实推进面向“三农”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建设的能力。

五是加快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培养服务新区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盘活省内职教资源,采取“腾笼换鸟、集聚发展”的办法,加快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和发展。紧紧围绕新区十大主体产业需求,科学设置学校及专业,努力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面覆盖和深度对接,确保职教园区与新区产业聚集、产业承接、产业转型全匹配,确保新区的建设队伍由以农民工为基础转向以职教园区毕业生为基础,全面实现新区建设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型。

(作者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张士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