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下室蹊跷渗水一月多 相关单位至今未查出原因
原标题:地下室蹊跷渗水一月多相关单位:至今未查出原因
记者 王琳
职工反映:
地下室渗水一月多
11月27日,本报接到麦积区陇林饭店职工来电反映,一个多月来,该单位职工住的北楼地下室里一直渗水不止,有两台水泵24小时往外抽水,但是室内一直有水,也不知这些水从何而来。长此下去,不仅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也会给楼体安全造成威胁,希望本报督促相关部门查找渗水原因。
接到反映后,记者赶往位于麦积区分路口的陇林饭店进行采访。走到该单位门前,就见从里面接出来的一根水管正往马路上的下水道里流着一股清水,院子里则到处是水,有两台水泵正在抽水,几根水管直通下水道,可因水流太大,进下水道时排不及,都流到了院子里。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夏季以来,北楼地下室就开始出现渗水现象,楼缝里都有水,他们想着地下室的水可能是楼缝里渗进去的,但当时东楼的地沟里并没有水。由于职工宿舍都在地下室,这次渗水后,单位天天派人检查寻找渗水的原因,可院内自来水管道和地沟都查遍了,没有发现漏水原因。
11月24日,为进一步查找渗水原因,该饭店专门停了一天水进行检查,却发现东楼的地沟里水满了,而且水位还在上升,两台水泵都抽不及,单位负责人去找小陇山林业局反映情况,市自来水公司也来人检查了供水管网,结果说管网没问题。
现场目击:
地下室宿舍积水不浅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北楼地下室,只见地下室过道每隔一步垫着一块砖,砖块已被水漫过,一位女职工正踩着砖块往外走,她说:“这会儿水少多了,昨天水都淹过膝盖了,好几个女工要去上班却出不去,都是同事穿雨鞋背出去的。”
记者来到007室女工宿舍,一进门,一股潮湿的气味扑鼻而来,只见宿舍里有4张高低床,尽管水泵还在抽水,但水泥地上的水还是淹过了脚面。下铺的女工在地板上铺了一块泡沫板用来踩脚,原本该放在床下的东西,都挂在了上铺的床头上。在宿舍的西面墙上,有一处墙皮受浸泡已经剥落,一股清水正从这儿哗哗往下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单位查不出渗流的水究竟是哪儿来的,就请来陕西的专家专门对渗水的地方进行处理,但处理后水小了一点,渗水点却越来越多止不住,单位只好用水泵来抽水。如果不是水泵24小时抽水,地下室早就被水淹了。宿舍女工说:“渗水渗得多的时候,地上的水有半米深,我们每天下班回来,都要先往外面泼水。”记者观察了地下室的10间房子,其中7间房子住着职工,另外还有库房,地面上都有积水。据职工介绍,单位目前处理渗水已经花费七八千元了,而且遭遇渗水的不止是该楼,与该楼北面相邻的天庆房产、西面相邻的麦积区信合地下室都出现了类似情况,几家单位也在用水泵往外抽水。
记者来到该饭店外面,工作人员揭开大院外马路边的下水井盖,只见地沟里水很深,已经漫过水表几十公分。观看四周,该饭店南邻羲皇大道,西面是一条水泥路,路西边是麦积信合的办公楼,再往西是埠南路排洪沟。麦积信合办公楼外一位保安告诉记者:“信合楼的地下一层是车库,车库没有渗水,但地下二层渗水严重。楼房地下室都有防水结构,也不知水是从哪来的。这段时间,单位一直在用好几台水泵昼夜抽水,目前单位请来的外地专家还在做防水,为处理这事已经花了好几万元了。”相关单位:
排查后没有找出原因
带着疑问,当日,记者来到市自来水公司麦积营业部,徐副主任告诉记者,他刚从现场过来。“这段时间陇林饭店和麦积信合都来电反映了地下室渗水的情况,不管是哪里出现漏水问题,我们肯定会去确认是否是自来水。但这段时间我们把检查井、阀门井都查遍了,还带人去仔细检查了分路口的管线,都没有发现自来水管网跑水、漏水的情况。记得附近的天庆房产几年前盖楼挖地基时,也发现有一股清水在流,营业部观察了半个月,确定不是自来水。”徐副主任说,这几个单位离分路口和埠南路排洪渠近,信合大楼的地下室深度离地面十多米,从其隔三岔五就渗水的情况看,渗水不属于自来水。如果是自来水爆管,就会有明显的现象,而现在却没有。而且分路口的供水主管道在羲皇大道中间,从自来水检查井里反映不出问题。目前,营业部只能与这几家单位保持联系,有问题再进行沟通。
那么,是不是埋在楼房墙内的上水管道破裂了呢?几家单位表示,已仔细检查过了各自的分水管,不存在墙内管道破裂现象。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有人推断,该处离埠南路排洪渠近,莫非是排水管道破裂,污水沉淀变成了渗出的清水?对于这一疑问,麦积区市政设施管理处督查科周队长告诉记者,没有这种可能,因为埠南路排洪渠里没有脏水,渠内埋设了水泥管道,污水是通过管道排进渭河里的。
那么,是否是地下水渗流所致呢?因没有权威部门的检测,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记者发稿前从陇林饭店职工处获悉,因查找不出地下室渗水的原因,所以该饭店只能向上级汇报情况以帮助解决,小陇山林业局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的办法,目前已在西面办公楼腾出了几个房间,让宿舍员工暂时搬入居住。
陇林饭店等几家单位地下室渗水的问题如何求解,还望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出谋划策,尽快查出根源。对此,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