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坚、王玺玉一行在贵州遵义考察:富学乐美在农家
原标题:【云南贵州小康社会建设之美丽乡村】富学乐美在农家
记者 吕宝林
6月6日,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副省长王玺玉一行在贵州遵义考察,其间,重点考察了当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情况。
究竟什么是“四在农家”,又具体是哪“四在”?当天的遵义县三岔镇柏香台片区之行给了记者最生动直观的解答。
夏日的柏香台俨然一幅色彩明快的水彩画:远山柔美的曲线是背景,视线的焦点是绿树环抱中一带错落有致的橘黄色小楼,青瓦、坡屋顶,典型的黔北民居风格。三五农人从小楼的平台上探出身子,有的打量着村道上的来人,有的用土话聊着什么。门前是连片碧绿的荷田,荷田外是屈曲的风雨长廊,再远是河堤上石砌的护栏,护栏内小河扬波,蜿蜒远去。
走进柏香台,记者详细了解了这个美丽乡村的“前世今生”。
集中攻坚改善人居环境
2012年,柏香台被确定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省级示范点。
柏香台的美丽蝶变从此展开。
从这一年开始,三岔镇党委、政府整合各方资金“共办一桌席”,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柏香台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整治。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合理规划、自主建设”的原则,在保留当地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对村民住房进行改造美化。硬化了原来出村的黄泥路及通组入户道路,让村民出村进城更顺畅更便捷。对村前的小河进行了治理,修建防护堤、石栏杆,让原本脏乱的小河道变成了靓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修建了文化墙、风雨休闲长廊、休闲文化广场等,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
针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难题,村里组织实施了清洁工程。确定专人负责打扫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兴建生物水处理工程,铺设管道集中收集生活污水,利用地势落差,先让污水自然流进沉淀池沉淀,然后通过人工湿地生物床、植物稳定塘进行生物净化,净化后的水可直接用于浇灌和生产。
此外,村里还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地埋式常温大型沼气池。清洁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柏香台的人居环境。
富学乐美构建美丽家园
人居环境的改善为柏香台建设“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民要富关键是要兴产业。柏香台立足村情实际,大力实施以莲子下田、柚子进院、竹子到坎、桃李上山、票子到手为内容的“五子登科”产业发展工程,既对庭院和公共场所进行了绿化美化,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过“四在农家”创建,村子整洁了、漂亮了,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县城及临近的重庆游客前来休闲避暑。不少村民利用改善了的住房条件发展农家乐,找到了一条在家门口发家致富的新门路。好环境也引来了投资商,一个重庆客商投入4000万元在村里建设休闲山庄,集餐饮、旅游、居住、锻炼、娱乐为一体,带动提升了全村的农家乐旅游。
富起来了,更要学起来争当新型农民。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村里组织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利用农家书屋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技术,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素质。广泛开展党员晋星和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村里还在文化墙上绘上了长征途中红三军团经过三岔河时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24孝图和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邀请市县文联的作家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撰写对联,由市县书法家题写后,刻在木板上,悬挂在每家每户的大门上,为农家院落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房子变新了、环境变美了、日子变好了,村民想要乐起来、畅享幸福生活。茶余饭后,村民们在文化广场跳舞、举行文化活动,老人们在广场边纳凉摆龙门阵,孩子们追逐嬉戏,真正实现了“乐在农家”。
为方便群众,村里还在文化广场旁边建了小超市,在超市里设立了电话费代办点,信用社“村村通”服务点,村民不出村就能交电话费、办理存取款业务,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通过“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富、学、乐、美正在柏香台变为现实,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让柏香台变成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遍地开花推进农村小康
柏香台是贵州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1年,遵义市余庆县面对农民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热切愿望,在广大农村开展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后来推广至全省。各地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积极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目前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已达1.6万多个,覆盖90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0%,受益群众达1500多万人。
为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3年8月,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创建点覆盖率每年总体上要以10%的速度递增,力争到2015年创建点覆盖全省70%以上的行政村,到2017年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到2018年实现全覆盖。通过示范带动、深化拓展,使全省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幸福,到2020年彻底改变贵州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全面小康。
《意见》要求各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的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各类经济实体、社会资金参与,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从2013年到2017年,省财政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同年9月,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预计总投入1510.68亿元,加快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用5到8年时间,将全省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已经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同步实现小康的有力抓手,在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成功实践为我省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