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勘探合同区下潜

03.01.2015  02:45

  中国兰州网1月3日消息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日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行下潜科考任务,并首次搭载中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下潜。

  据介绍,这次下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热液口作业方式,测定热液喷口温度、采集流体和烟囱体样品,在热液口布放硫化物生长仪以及高温检测传感器,在低温热液中布放定殖架和微生物原位培养装置,并采集岩石和生物。

  此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傅文韬担任主驾驶,中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齐海滨任副驾驶。傅文韬将在下潜和作业过程中对齐海滨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蛟龙”号于东四区时间2日7时43分(北京时间11时43分)下潜,预计下潜深度2300米至2900米、2日15时30分(北京时间19时30分)结束作业抛载上浮。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由于大洋中脊构造岩浆等活动,温度只有几度的海水渗入地层,被海底高温岩石加热排出,高温流体与周围冷海水混合,形成高温或低温热液区,在高温热液区往往沉淀形成硫化物“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硫化物富含铅、锌、铜、金、银等金属元素且富集程度高,是人类重要的潜在海底矿产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就3种主要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均拥有专属勘探矿区的国家。除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矿区,中国还拥有东北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及西北太平洋海底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矿区。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去年11月25日从江苏江阴起航,赴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这是“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热液区作业,也是“蛟龙”号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和距离最远的一次征程,预计下潜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