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追寻旅行的意义
只要朝书市里扫两眼,就能知道这两年旅行的话题是有多火。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吸引着文艺青年,“不去会死”已经是白领出游的口号,“背包十年”“牵手旅行”“分开旅行”也火爆非常。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背起背包,向目标进发。如果你大学刚毕业,可以采用“间隔年”(GapYear)的方式,趁工作之前四处游走。如果你有力量,可以像《转山》里的谢旺霖,到处骑行。如果你未满30岁,不妨像《打工旅行》作者吴非那样,放下工作,到新西兰边打工边体验异国风情。如果你已积累了一定资本,可以学许崧,去印度、阿富汗、伊拉克、美国,顺便写本《美国走着瞧》。
或者,你干脆学那个叫舒国治的老男人,这儿逛逛、那儿遛遛,去N趟京都、逛N趟上海,过闲散光阴,写散淡文章……当然,你要忍得住寂寞时光。
走着走着就发现了精彩
“从被三毛激起的向往到真正背起行囊出发,从人挤人的旅游到避开人堆的独自旅行,如今,行走,已变得越来越私人化,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而行走的魅力,也就在这二三十年的变迁中,凸现出来。1991年初当三毛绝望地离开世间的时候,大约不会想到,她点燃了多少人的希望。”后来成为职业旅行家的梁子回忆道,“她写在非洲沙漠的见闻,她把南美洲写得那样美,令我们向往。”可以说,这位台湾作家在许多人心里撒下了‘流浪远方’的种子。”
同时,两位大陆旅行者的足迹也备受瞩目——余秋雨和余纯顺。十多年间,余秋雨行走全国,遍访阳关、都江堰、洞庭湖、天一阁、天柱山等名胜古迹。记录其行旅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堪称图书畅销史上的奇迹。余纯顺则用了八年,孤身徒步穿越川藏、青藏、滇藏等,走访33个少数民族聚居点,总行程84万华里。最终,他倒在了罗布泊。
梁子说:“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
中学时代梁子读了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深受影响,想要追随偶像的脚步。“当时觉得很渺茫,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梦想逐渐浮出水面。”2000年7月,梁子终于把自己“重重地砸在了非洲的土地上”。首站莱索托,属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她不屑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每到一个国家、一个村庄,总要待上几个月、半年,与当地人生活、交流,拍照片、摄DV。
“苦是很苦的,在非洲南部多数时间都吃玉米,蔬菜只有一种:圆白菜,还只有塞拉利昂比较多。最恐怖的是棕榈油,特别厚腻,吃了能撑你三天肚子!”至于危险、误会、隔膜更是无处不在。到2011年底,梁子遍访莱索托、塞拉利昂、厄立特里亚、喀麦隆、南苏丹、乌干达等黑非洲的精华区域。
梁子的足迹并不局限于非洲。十年间,不安分的她3次“窜入”阿富汗,6次穿行印度全境。巴基斯坦、老挝、澳大利亚土著部落、新西兰、欧洲、美国、印度洋上小岛也留下了她的身影。
“不知不觉中,我成为了行走在路上的女人。很多人问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答案见仁见智,重要的是,你发现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感悟了什么?”
“北岛有言:‘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所谓行者无疆,随着行走的范围日益宽广,你的世界也日益扩大。旅行中的见闻、遭遇、快乐和泪水,都将构成人生的一部分。孙东纯说得好:‘一个人不可怕,怕的是迷失。孤单可以习惯,空虚不能习惯。可以两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带着空虚的灵魂回家。’”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而梁子最大的感悟同自己的性别有关。她认为,女人活得色彩斑斓,从头发丝到脚趾甲缝都埋藏着精彩的故事。为了这些精彩,梁子还会不断上路。“只要能移动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生活。旅行的魅力就在于此。”
在路上追随人生的光
从2001年到2012年,小鹏一直在路上,从国内到国外、从亚洲到欧洲到非洲,别人退休后才计划去的地方,他青春还没烧完就已跑遍。与此相应,他几乎没有正正经经地工作过,总是打点零工,攒够了钱再出发。
小鹏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萌发于1982年。那年他4岁,因病假,错过了幼儿园组织的春游——到渤海湾看海。事后,听着伙伴们口齿不清但兴奋异常的转述,小鹏倍感懊悔,“如果没生病,或坚持几天……”看海,成了最初的梦想。
大学临毕业,小鹏分配到某海运公司,却被无休止的会议和饭局弄得兴味索然。3个月后,小鹏辞了职。十年后,他已是职业旅行者,每年能见到几次大海。他坐火车从意大利到法国,铁轨与海岸线一路平行。抵达边境小镇时他跳下车,站在海边凝望地中海,“有六七种蓝,最远处是发黑的蓝,逐渐变浅,呈现藏蓝、宝石蓝、孔雀蓝……”在越南芽庄,他和十几个背包客坐铁皮船漂海心,随后戴上蛙镜、脚蹼、呼吸管扎入海底,和热带鱼玩捉迷藏。在南太平洋的BoraBota岛,“海水像淡蓝色果冻,鱼儿好似在空气里飞。四面八方都是自由。”
其间,他对旅行的态度和理解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小鹏说,起初出行目标很明确:去看海,是为了圆儿时的梦,去荷兰、丹麦,是为了体验北欧风光……可多年磨砺,他悟出了旅行和旅游的区别——游客习惯于从抵达目的地之时开始算日子,旅行者则在双脚迈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对周围敏感起来。
“每一段旅行记忆不止包括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还包括那些走在路上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小鹏不再以枯燥的数字来衡量旅途的长短,“从北京到莫斯科,铁轨绵延近7000公里,乘火车要六天五夜;从北京到巴黎,直线距离8000公里,坐飞机才10小时。可两者各有乐趣,重要的是主观感受和体验。”
随着行走长度的增加,小鹏日益从容,时间被拉长或缩短,计划也可随时更改。“一张好看的明信片,一行打动人心的文字,哪怕只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念头,都能成为改变行程的理由。”也曾受骗、遭窃、露宿街头,陷入窘境,但是,“没有经历过麻烦和挫折,就学不会成长。”
“风景后退、时光向前。”背包十年,小鹏用这八个字概括了旅行的意义。“我们跟别人相同的时间,却比他们多看了一个世界!”
小鹏说,旅行确实让自己成长、成熟,加深了对人生的理解。他经常遇到边做公益边行走的旅人,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修道院,他也做义工。令他震撼的是,义工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银行家、律师,他们暂时放下利润,自掏机票费、住宿费、伙食费,来这里,给病人喂药洗澡、刷碗洗衣。汶川大地震时,小鹏到成都的一家医院做护工,为受伤的战士端茶、喂药、倒便桶。今年十一长假前夕,他参加了一个特殊的旅行团,由19名志愿者带领19个盲人到北戴河“听海”。看着盲人叔叔阿姨们兴奋、幸福的样子,小鹏觉得,旅行不仅关乎自身,也能为更多人带来快乐。
“我的旅行还将继续。”小鹏说,目前只剩南美洲没去过了,路程远、签证难办和危险系数高是阻碍行程的三大要素。既然困难重重,为什么非去不可?小鹏的回答是:一个人加一部电影。那个人是切·格瓦拉,那部电影是讲述他旅行经历的《摩托日记》。“人活着,不就因为有那么点儿梦想和那么点儿信仰吗?尽管路途艰辛,但我不会停下脚步。”
□据《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