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大与自鄙间立定脚跟
“立定脚跟,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说起今天的中国教育,想到的是这样三句话。
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BBC拍成的纪录片我们还无缘完整观看,单是英国媒体的采访和评论文章,已经足以在中国的网民中间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挖苦中国式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英国课堂上撞上了南墙”;有人断章取义说中国老师指责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有人说呆板麻木的中国式教学只配教教中国学生,不该再去扼杀英国学生的创造力……
不论媒体如何评说,事实上,英国政府向中国教育学习的决心和项目计划未变:去年至今,至少已有60名上海的小学数学教师到英国去上课,随后将是一批中学教师;同时,也有英国的校长、教师们访问中国,既听课,也介绍“英国式课堂”。
丢开中西教育碰撞一类说法,将这次中国老师的英国行只看作一次文化交流试验,也许更合适。心平气和些,关注活动本身,你就会看到两个在人口、经济基础、文化、教育体系等方面差异颇大的国家之间的平等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了解和学习,以期让自己的教育变得更好的努力。
既是文化交流,则离开了原生社会,将同一套方法空投给一群陌生人,有些水土不服,自在情理之中。中国每年数十万的留学生走出国门,缴纳高昂学费以便进入西方的教育与话语体系,大多数人同样要经历一段痛苦不适的“文化休克”期。
另一方面,如果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没有过直观、专业和全面的了解,便以“考试工厂”一言蔽之以示鄙薄不屑的人,只怕也有短视之嫌——两年前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成绩中,上海学生领先的不只是数学,还有无关应试的科学和金融素养。正是后者,让英国政府有了危机感,决定向中国基础教育取经。
在向西方现代教育学习的路上,我们已经曲曲折折走了很长一段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人改进教育的意愿越发急迫。中西对比,用几个细节证明“西是”而“中非”,已成一种定式。借鉴他山之石,用以鞭策中国教育的改革,固然可贵,但一味模仿和追慕,却是大忌。教育原本就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世界上也并没有一种脱离了特定国家、民族、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土壤而存在的完美教育模式。中国教育固然问题多多,但大众与精英差距巨大的西方教育也未必就是一部“优胜纪略”。
看见自己的成长与成就,知足也知不足,惟有“立定脚跟,放开眼界,敞开胸怀”,才能创造出一个教育强国。这,才是大国教育应有的理性立场和目标。不存在替代,也无须争什么我好你坏。中与西,注定要为世界贡献不同的文化与人才。有碰撞,有融合,才会有更好的教育,才会有更好的世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