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调发展中拓展新空间

01.11.2015  13:01

  中国兰州网11月1日消息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三五”期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下,通过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将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协调”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破解二元结构:城乡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经天纬地,中国变化翻天覆地。但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仍有待破解。

  公报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如果说要找到一个能够顺应民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公义和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切入点,我个人认为一定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陆挺认为,这有利于鼓励2.6亿农民实现真正的城市化,也更有利于推行农地整合和规模种植。

  8月底,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贵州湄潭县敲响“第一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33个县市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全面启动。城乡要协调发展,要素要自由流动,要害在“财富之母”的土地上。这项改革试点将在2017年收官,总结可复制经验后将依法在全国推进。

  “我们进到一个村里,农民放鞭炮庆祝确权。”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确权主要是指“三权三证”: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证,宅基地的使用权发证,农民在宅基地盖房子的房产权发证。嘉兴市在土地确权之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1,确权以后变为1.9∶1,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了。

  城市民居“5+2”休闲模式,就是农村居民“5+2”工作模式。随着“乡村旅游”百万创客等行动铺开,“十三五”期间,农村和农业将在工业智能化时代开辟就业新空间。

   补齐“内轮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中国领导人一再以这个浅显比喻,清醒地揭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轮差”。

  “内轮差”,指车辆转弯时内前轮转弯半径与内后轮转弯半径之差。由于内轮差,转弯时前后车轮运动轨迹不重合。忽略了内轮差,就会冲出路面发生事故。我国社会学界说的改革“内轮差”,指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不协调,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体现为就业结构、城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不匹配。‘内轮差’后果在于使贫富差距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经济资源方面的差距扩大为在社会资源方面的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说。

  公报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将更多反映为社会进步,其中蕴含着增长新动力,包含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2015年实现580万户棚户区改造,按每户50平方米推算,至少可以拉动5800亿元以上投资。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将使棚户区改造投资对房地产投资的拉动增加2.29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增加0.43个百分点,对GDP拉动增加0.21个百分点。

  从棚改到医疗,从教育到养老,“内轮差”包括的巨大潜力,在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持续的情况下,辩证地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