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跨国企业频频裁员

16.08.2014  22:43

南都供图

    日前,在公布第四财季财报后,思科也紧随微软诺基亚步伐,宣布裁员。裁员数量将控制在6000人以内,占思科员工总数的约8%。思科预计此次裁员相关的费用高达7亿美元。记者获悉,宝洁公司也正经历裁员风波,相关营销部门或被裁撤。外企的神话光环早已褪去。“全球化浪潮越来越明显,外企的裁员行动会更频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跨国公司总部发生收购兼并,中国分部会相应进行裁员;二是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不赚钱,很可能被中国本地的公司收购了。”思拓地产咨询董事总经理王钺认为。2012年谷歌收购摩托罗拉,摩托罗拉南京研发中心裁员,员工不满补偿协议,产生冲突。2013年,联想收购IBMX86服务器,IBM该产品线的中国工厂员工也组织罢工,担心联想薪酬过低。目前我国劳动法规定公司裁员最低标准是N+1,N是劳动年限。但仅仅是N+1却很难达到本土外企员工的心理预期。

    给员工心理缓冲期

    今年4月底,微软完成对诺基亚设备部门收购,不到4个月之后,微软启动有史以来幅度最大的裁员,诺基亚成为重灾区。微软预计在本财年内裁员1.8万人,其中约1.25万人来自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

    引发诺基亚员工不满的主要是微软N+2的补偿标准。

    “一年之前,本来有一个N+6的机会没走,现在变成N+2,会产生心理落差。这就和买房一样,房子涨的时候没说什么,房子跌了去砸售楼部了。”广东倍智人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锋认为,外资企业十多年前在中国发展速度快,吸引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这些人人到中年,反而成为被抛弃对象。“不单是公司赔偿的落差,也会有个人心理的落差。

    裁员引发冲突,更多的是源于执行者策略的失误。“在法律标准之上,N+1或N+2,本质上没有差别,执行得好与不好和管理层的经验有关。最好根据业务量时刻做动态调整,在裁员政策出来之前,要和员工、一线管理人员多做沟通,否则会变成对峙的情况,双方之间信任尽失,就像强拆一样,心理上接受不了。”许锋认为。

    良好的沟通在裁员过程中必不可少,给予员工充足的心理缓冲期十分重要。诺基亚员工曾表示,微软收购诺基亚之初,曾承诺一年内不裁员,微软的行为在大部分员工看来,有违承诺。而且通知裁员的两周之后才公布具体补偿方案,并宣布立即裁员,时间太仓促。

    “实力强大的企业,最好在这方面做一些预见性的工作,比如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案例讨论,因为裁员发生之后,都是高层管理人员去处置的。”王钺认为,类似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这也需要企业在人事处理、员工安抚的细节上有更多的积累。

    外企未必是最佳选择

    “像爱立信、宝洁等外企,如果是全球的裁员政策,一开始会做一个‘志愿离职计划’。也就是在两到三个月的窗口期,自己愿意主动离职的,公司给N+5或N+6的优厚赔偿,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比较乐意。过了窗口期,很多情况下一大半指标都完成了。”许锋认为,裁员过程尽量分几步走,不要把它做成一次性的事件,任务细分效果会更好。

    在许锋看来,外企在平时也该加强考核和经常性的主动淘汰,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都应该意识到,平时就要做这些事情,让员工有危机感。“外企员工对组织是非常依赖的,工作的独立性、创新性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退化。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工作三年和十年的人工作内容差别不大,人员调整也是必然的。

    外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迎来拐点,从过去的优越感到现在的裁员危机,很多工作多年的外企员工清醒地意识到,已经没有太大成长空间。“现在向民企、国企的单向流动经常发生,外企对人才的吸引力未必那么强。外企员工即便本身比较优秀,但难以摆脱(裁员)殃及池鱼的状况,在中国的外企员工,要看到这个规律性的变化。

    若所在的企业发生裁员,员工又能做什么呢?“与其将精力放在赔偿方案上,还不如专注技能提升和成长,裁员之后,寻求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有的外企员工对国企充满了恐惧,觉得自己很难适应,裁员之后选择另一家外企,但也少了一种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王钺认为。

    “外企未必还是神话,反而有更多的限制性。职场上的外企员工应该更清醒地看到未来,想清楚自己的发展,不要太局限了。”王钺说。南都记者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