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土地涌暖流——宕昌县扶贫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29.05.2014  18:34

  初夏时节,走进宕昌的田野、山川,只见一畦畦田地里,药材、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吐出新芽;一条条公路如同玉带伸向偏远的山村;一个个白墙绿瓦的新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庄内,幸福和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这一幅幅美丽的景象诠释着宕昌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新成就。

 

  曾几何时,贫穷的恶魔吞噬着这块贫瘠的土地,使这里近19万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成为困扰宕昌经济快速发展的“拦路虎”。

 

  近年来,宕昌县以扶贫开发为总揽,将贫困村作主战场,将贫困户作主攻对象,在整流域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输转、移民搬迁这组漂亮的扶贫攻坚“组合拳”的作用下,脱贫致富的缕缕曙光洒向宕昌县的贫困山乡,使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困农民的脱贫信心不断增强,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全县贫困人口以每年减少6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减,绝对贫困面由1985年底的75.8%,减少到了目前的19.1%,10年内有近7万人告别了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年前的741元增加到去年的1296元,不少贫困户、贫困村脱贫,变成了富裕户、富裕村。

 

  整流域推进,开垦脱贫致富试验田

 

  走进宕昌县整流域扶贫开发示范区——车拉乡,一排排漂亮的砖瓦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连通村村社社。每个村里,村小学、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一应俱全;街道上来回穿梭的摩托车、农用车,更使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充满生机和活力。

 

  车拉乡境内山大沟深、气候冷凉,冰雹、干旱、洪涝、泥石流、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除车拉河、代家庄等4村地处河谷川坝地区外,其余11个村都在平均海拔2300米以上的半山地区。全乡95%以上是山地,土地贫瘠,产出率低下,农业生产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农民耕作方式简单粗放,一遇自然灾害频繁的一年,便出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情况;一年前,车拉乡大部分农户住房还是祖上遗留的土坯房,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住着茅草房,乡内仅有的几条公路路况很差,晴通雨阻,部分偏远村社不通公路,运输依靠人背畜驮。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前主任林乎加在车拉乡调研时评价道:车拉乡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再具备人类继续在此生存的条件。1998年,新华社记者深入车拉乡采访后感触很深,以《难以置信的贫困》为题,报道了当时车拉乡群众的生存现状。“现在的变化真是像做梦一样。”茹树村62岁的老人杨贵仁喜形于色地领我们到家里参观。在自来水管前,他轻轻一拧,哗啦啦的清水留了出来。他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住在山顶上,交通不方便不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而现如今,通过政府扶贫开发,村里人用上了沼气、太阳灶,开上了三轮车、住上了新房,娃娃上学近了,看病打针不到3分钟就到了医疗所,小超市也开到了家门口。

 

  杨贵仁高兴地说:“过去,茹树村是全乡最困难村,村上的人家没有一户住砖瓦房,且大部分村民的房子都是用柳条编的院墙、土坯打的房墙,房顶用茅草搭盖;土路、村道被家家户户的粪堆、柴草堆占据,遇到晴天臭味难闻,遇到雨天泥泞难行。一年多时间,村子像换了个地方似的,一些外出务工返回的年轻人甚至走到自家门口,都不敢进去,生怕走错门。这么好的村庄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见过,没想到现在我们也住上了。

 

  为了消除贫困、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一条扶贫开发的有效之路,从而带动全县25个贫困乡镇早日脱贫,近年来,宕昌把车拉乡、南河乡整流域扶贫综合开发作为全县扶贫开发的“试验田”,采取国家投入、部门帮扶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集中人力、汇聚物力、整合财力,打响了全县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的攻坚战。截至2010年底,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对车拉、南河等贫困乡镇的27个村道路全部硬化,群众都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灶、沼气,危房全部改建;学校、卫生院、市场、敬老院、五保家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成,护庄河堤、人畜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大部分投入使用,使脱贫致富的缕缕曙光洒向一个个贫困村舍。“‘车拉效应’已成为全县加快发展、提速进位的‘催化剂’。”宕昌县委书记朱宝莹说。

 

  在车拉乡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目前,全县完成了115多个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任务,八力乡下拉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已全面建成,庞家乡许家、南河乡任藏等7个县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展顺利,新建易地扶贫搬迁村33个,完成了8个灾后重建重点村易地搬迁工程,为贫困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产业开发,提升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解决贫困问题光靠“输血”不行,关键是要增强“造血”功能。领导在思考,群众在企盼。通过调研,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开发之路。就是将产业化资金和科技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支持已形成一定规模、能够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产业,进而激活每个贫困家庭。

 

  在官鹅沟景区的鹿仁村,村民苗宝生喜笑颜开:“过去,由于种植作物单一,加上村里80%的地是坡地,往往是‘种一坡,打一车,收一簸,煮一锅”,国家给点救济粮、救济款,也能顶一段儿,但吃完花光后还是穷。现在,我们村里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中药材,每亩地比种小麦收入多好几倍。县里还为村上修建了漂亮的拱桥,还帮我家办起了农家乐,一年能挣一两万元呢。”

 

  着眼于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宕昌在实施扶贫开发过程中,顺应天时地利,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了“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思路,倡导全县要突出发展药材、草畜两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劳务、马铃薯、林果、蔬菜、水产养殖五大产业,并通过“一户带动,多户发展,一村兴业”的模式,大大提升了产业化扶贫的能力。如今,一个个特色养殖村、特色种植村已初具规模,特色产业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坚实靠山。

 

  目前,在八力、哈达铺、理川等乡镇建成中药材示范点21个,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4.65万亩,总产量达到6.4万吨;扶持养殖大户4100户,存栏大家畜6.64万头,年出栏家畜、家禽21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在阿坞、何家堡、将台等乡镇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总产量达52.7万吨。在八力、车拉等乡镇发展规模养殖村28个,建成官鹅、马鞍山、陇康3个大型养殖场,同时依托官鹅沟、大河坝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景区发展农家乐28户。

 

 互帮互助,众手浇开幸福花

 

  “你有困难,我来帮”。在宕昌乡下采访,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是省上领导的帮扶点,那是市上领导的帮扶点……”近年来,宕昌的扶贫开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县上以此为契机,引进社会帮扶项目、资金、物资及各方面的智力、技术、信息资源作为弥补扶贫资金总量不足,充分挖掘社会帮扶的潜力,切实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全县上下真正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合力。目前,县上制定了“副县级以上干部、县科级单位联系一个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的帮扶制度,发动3600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3600户贫困户。42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同时,在全县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为贫困户传授一门技术、开展一次节日慰问、捐助一次生活用品、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帮助输出一名劳力的“千名职工五个一”帮扶行动。

 

  2010年,车拉乡被确定为宕昌开垦的又一个扶贫开发“试验田”。也是县长李廷俊同志的帮扶联系点。开展帮扶工作一年来,他问计于民,早出晚归,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冷暖安危,多次深入该乡茹树等12个村,访农家,攀穷亲,摸实情、解难题,办实事,他的足迹踏遍车拉乡的山山水水,农家院落。

 

  针对乡上各村道路、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薄弱和车拉河暴洪频发的情况,李廷俊召集县上建设、水土、国土、水利等部门的负责人,现场办公提出解决方案。

 

  一年来,车拉河3000多米的河谷,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和“隆隆”的机器轰鸣,全面完成了12个整村推进项目,车拉乡的道路、民房、饮水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车拉乡党委书记乔鹏飞是第二次到车拉乡工作。在他1988年首次来这里的记忆中,比羊肠道、茅草房还让人揪心的是群众的精神状态:穷,但不思变!

 

  据乔鹏飞回忆,一村民为逃避搞农田基建,就锁上门从窗户爬进去躲在屋里睡觉,由于长期懒惰贪睡,土炕上被烙下了一个凹进去的人的形状。“二十年的发展抵不住一年的变化!”去年,再回车拉,最触动乔鹏飞的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脱胎换骨:每个人都像上足了“发条”,时时思谋着怎样发家致富。遇上集体的事,也是积极参加,乡上工作比以前好开展多了……

 

  为早日让宕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近年来,中央、省市扶贫、民政、工会等部门也对98个贫困村进行了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帮助贫困户出主意、筹资金、上项目,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目前,全县有帮扶单位的贫困村270个,已帮扶贫困村数占全县重点贫困村总数的85%。

 

  县长李廷俊满怀深情地说:“自2000年宕昌被列为国扶县和扶贫工作重点县以来,宕昌县汇集四面八方的扶贫资金达3亿多元。这些凝聚着各地干部群众一片爱心的资金、项目和物资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贫困山乡,增强着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加快着贫困群众致富的步伐。

 

  劳务移民,走出去前面是个天

 

  农民多、土地少、劳动力资源过剩是宕昌的实际,农民劳务技能不高是制约农民增收水平的根本原因,思想观念不解放是世世代代守着“土窝”的农民不出去闯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宕昌以“减少土地压力和人口压力”为出发点,把劳务输转作为加快扶贫开发、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产业和最大项目来抓。通过政府推动、能人带动、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等措施,将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稳定输出转变。与北京、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实现了劳务输出由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输出的战略转移,实现由劳务大县向劳务强县跨越。

 

  去年,9.88万贫困村劳动力走出大山,在省内外大打建筑业、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劳务牌,挣回了7.47亿元。通过几年的劳务输转,累积输出劳动力96万人次,实现收入10亿多元,取得了“挣了票子,饱了肚子,换了脑子”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生存困难、脱贫无望的特困乡村,由政府牵线搭桥,开展移民工作。1993年以来,全县共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内秦王川、疏勒河等地移民2.4万户8.6人,相当于搬走了2个宕昌县城的人。移出去的农民不仅当年就解决了温饱,而且相当一部分人三年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远远超过在家乡几年的收入。异地移民实现了移出一户、脱贫一户、宽松一户、带动一户的1誜3移民扶贫效应。

 

  南阳镇唐坪村张家沟村民郭彦正带领妻子儿女移民到新疆,承包土地,发展养羊,年收入2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张家沟村民小组有45户村民到新疆安家落户,户均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宕昌的贫困,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的素质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该县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坚持以“两基”教育为重中之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办教育活动,掀起“要得奔小康,先要建学堂”的热潮,发动干部职工开展救助活动,结对帮扶失辍学儿童与贫困儿童,使失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如今,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7%,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1.5%,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了91.8%。

 

  思路一变天地宽,模式一新变化大。宕昌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希望,看到了那些曾几辈人在深山中为生存挣扎的穷苦农民的希望。我们相信,随着一系列扶贫项目的深入实施,宕昌县山区越来越多的群众将会得到更大的实惠,脱贫致富的道路将越走越宽,脱贫致富的步伐也将越走越快。(作者: 周者军 刘 辉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