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土地利用机制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今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推进城镇化需要解决人、地、钱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解决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问题;第一个是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问题,第二个是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改造问题,第三个是中西部1亿人口就近城镇化问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9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有记者问到:《若干意见》提到要完善土地利用机制,1月22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到,要探索落户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分配收益权的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我的问题是,这个机制是如何探索的?我们依据的法律又该是哪些法律?应该如何补偿,谁来进行补偿?未来这些权益的定价是否是市场定价?
胡祖才表示,推进城镇化需要解决人、地、钱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解决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问题;第一个是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问题,第二个是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改造问题,第三个是中西部1亿人口就近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过程当中,城镇建设需要用地、也需要投入,就是“钱从哪里来”、怎么投,通过城镇化将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
城镇化已经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这个中后期有一些特点,速度可能比中前期慢一点,但也是中高速。同时,不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而是要提升城镇质量。刚才讲的涉及到土地利用机制和农业转移人口“三权”保护问题。土地利用机制,跟我们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要转向提高质量,所以城市不能简单的外延扩张,要走集约发展道路。怎么样利用好土地资源?这次若干意见里也总结了各地试点经验基础上,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创新性举措上升为国家政策,重点是三个方面:
一是把城市低效土地用好,通俗的讲是“三旧”改造,旧厂房、旧城镇、旧村庄改造以后,把土地效益提高,给城镇化提供用地空间。二是要规范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村庄整理增加用地面积,经过批准后可以转换成城镇用地指标,这样就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大家都知道,现在已经出现了空心村,就存在一个资源怎么样盘活、怎么样利用的问题。一些地方实践中,通过规范的村庄整治,把原来的农村宅基地复垦为农田,土地指标就可以拿来搞城市建设,这样实现既不减少耕地、又可以增加城市用地面积。第三个政策,我们在很多地区都有丘陵坡地,这些地要在统一规划下合理有效的利用。
这样有一个好处,可以调动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性。刚才也给大家介绍了,现在我们有两个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个是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其实核心还是钱哪里来的问题,因为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投入。二是进城农民权益保护的问题,我们叫“三权”,中央文件已经明确,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三权”权益。但是从农村居民转变成城市居民以后,农村宅基地不能闲置,承包地也不能荒了,还有集体的权益怎么处理。我认为这需要在城镇化中逐步解决。
胡祖才强调,中央的文件非常明确,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三权”,同时鼓励引导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现在有的地方也有实践,大家可能知道重庆的“地票制度”,通过规范运作,可以一举多得。对于农民来讲,增加了一笔收入进城,这个收入带到城里来,改善他的城市生活条件或者保障他的城市生活。从地方来讲,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后可以增加发展指标,城市发展空间就拓展了,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但这一定要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胡祖才指出,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农村居民到了城里来了就是市民化了,还有生活方式、观念、社会关系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人进了城,就要放弃农村的权益,这样不利于城镇化有序地推进。这个政策也是为了调动第二个积极性的问题,就是农民的积极性,有了这项政策,农民落户就会比较安心了。如果他愿意退出,他就可以退出;他要暂时保留,还可以保留。可以说,这是一种完全遵从自愿的自然过程,我相信,这个事情会逐步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