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成州 圆梦青春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员笔记

16.03.2016  16:45
(来源:《兰州交通大学报》第482期 第2版  学生记者 袁舒媚整理)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发起,1998年开始组建,1999年第一次派遣。支教团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加接力”的参与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前往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2013年。2013年第一届三位成员、2014年第二届6位成员已经顺利在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圆满完成支教工作。今年第三届10位成员也已分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陇南市成县开展支教活动。为使更多志愿服务社会的青年了解并加入到支教团的队伍中来,我们从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大事记”中选取了三个篇目,以期从不同角度来展现他们的支教故事和在支教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支教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责任。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艰难险阻,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爱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业怀着崇敬,并且执着坚持,就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丰硕的果实。支教成州,圆梦我们的青春。

青春烙印 心灵蜕变

      到陈院支教后,我接到了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级英语课的教学任务。起初,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件难事。但当我拿到学生的英语课考试成绩单时我惊讶了——两个班居然没有一个及格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分!忽然间我感受到了压力的沉重和猝不及防。
      不久,这种沉重的压力又变成了深深的焦虑。第一节课上我就发现学生们的英语基础差得让人吃惊,不要说用英语做自我介绍了,大部分学生就连26个字母都很难写得全。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没有学习英语的热情。上课自由散漫,小动作不断,长久以来英语课在他们的印象中就是“放弃课”。苦苦思索后,我意识到首先要改变孩子们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要让逐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找到问题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经过调查了解,得知大部分同学小学阶段根本就没有学习过英语,或者是有英语课但没有专业老师教,大部分同学的英语都几乎是“零基础”。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首先将每个班级的同学分成三个小组,进行分组式辅导教学,对没有基础的一组进行英语扫盲,学习字母和一些简单词汇;对基础较差但掌握了字母读写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单词跟读和订背,使他们逐步从会读到能熟练地默写;对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就从背单词、读句子抓起,坚持让他们每天听写单词和重点句型。同时,我还放弃一些休息时间,在周末和晚上义务为学生们进行个别辅导,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不厌其烦地领读、订背、默写。从孩子们的眼神中,你会感觉到他们越来越自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和学生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他们的英语成绩逐步有了提高。大部分人也都慢慢喜欢上了英语课,他们俏皮地说:“以前英语我最怕,现在我要爱死它”。一年下来,八年级同学的英语成绩已经由起初的零及格率提高到了15%左右。同时,在英语学习的影响下,陈院初中的校风也有了明显的转变,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风气。在当年的“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八年级一班的陈芳同学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我也获得了“全国英语奥林匹克优秀指导教师奖”。当我拿到获奖证书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帮助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为了提升班级凝聚力我组织策划了陈院初中纪念“12•9”文艺汇演暨冬季运动会;为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我举办了主持人培训班和普通话学习班;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建议学校成立了学生会……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同时也拉近了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结束一年的支教生活,要离开陈院初中时,孩子们对我恋恋不舍,许多人拉着我的衣袖,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流泪。那一刻,我的内心忽然升腾起一股复杂的滋味,是感动,是欣慰,也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回顾我在成县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千年小镇边奔流的东河,静谧校园里高大的核桃树,给我帮助和关怀的学校领导,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老师,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它将在我的人生旅程中留下一份最美好的印记,它也将会指引着我在志愿服务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电信学院  屈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