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产能合作试点,打响了产能合作“头一炮”。中央与地方政府牵头,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形成合力,不断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积极主动开展产能合作
顾大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资司司长):为落实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与哈开展产能合作试点,打响了产能合作“头一炮”。目前中哈已举行了5次对话,签署了备忘录,形成了早期收获项目清单,包含48个项目,金额达303亿美元,签署28项合作文件,协议总金额超过230亿美元。中哈产能合作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具有开创性意义,成功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双边产能合作样板。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牵头对外开展产能合作的国家已达12个。
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形成合力,国家发改委于7月6日与河北省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首个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将河北省作为产能合作示范省,在建设多双边合作机制、制定产能合作规划、争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设立产能合作基金等方面对河北省予以支持。河北省将结合钢铁、水泥、玻璃、光伏等重点领域和亚洲周边国家、非洲及中东欧国家等重点区域,制定扶持激励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项目库,积极推动产能合作。双方确定,河北省企业在南非、塞尔维亚等国家钢铁、水泥、光伏、玻璃等领域的13个项目,将作为首批产能合作重点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协调推动。
全国各地就务实推进产能合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除河北省外,辽宁省提出了重点行业、企业、产品及项目清单,着力推进重大合作项目。各省也在加强对外合作机制建设,如黑龙江省发挥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犹太州等地方政府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的作用,协调推进产能合作重大事项;山东省借助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中韩自贸区等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对日韩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跨越。各级政府集中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重庆2014年举办投资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5场境外投资专题活动,为300余家企业搭建对外合作平台;河北省举办企业“走出去”银企对接会,为300余家产能富余企业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创造洽商平台。
企业也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积极主动开展产能合作。奇瑞汽车投资4亿美元在巴西建设汽车生产线,在自身拓展市场的同时带动汽车配套零部件企业对外投资,以大带小“走出去”。重庆市对外投资协会牵头组织勘查、设计、咨询、施工等企业成立“对外承包工程联盟”,在亚非重点国家联手承揽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走出去”。河北企业英利集团与中国水电等中央企业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阿尔及利亚258兆瓦电站项目,实现央地联合“走出去”。河北冀东集团与南非妇女基金、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资本合作,在非洲建设水泥生产线,既扩大了资金来源,也减少了当地社会阻力,成为借力国际资本“走出去”的典范。山东省12家企业在8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园区,吸引中资企业入驻,正是依托园区集聚式地“走出去”。
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持续推进产能合作。一是推动《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确定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编制国际产能合作规划,加强对企业的宏观指导。三是与有关省份、重点企业、主要金融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四是扩展双边产能合作机制,推动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五是联合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项基于双方实际需求的互利互惠的双边合作,中国政府坚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资源禀赋、配套能力、市场条件等因素,让有关合作项目符合当地实际需要,惠及当地民生,真正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周柳军(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司长):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的东莞制鞋企业华坚集团,目前在当地雇用工人3500人,5年内将扩展到3万人,其产品全部销往欧美,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占当地皮革制品出口的57%。美国专家称,西方把埃塞俄比亚看作一个需要救助的国家,而中国人在这里看到种种商机。《纽约时报》认为,中国这种帮助埃塞俄比亚发展的“行善赚钱”方式值得美国学习。事实上,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务实合作,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很多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公司或代表处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非洲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了20%。
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目前阶段,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加速推进,有关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中国开展产能合作的意愿不断加强,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资本、中国装备、中国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国际产能合作的内生动力不断显现。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各国对其自身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提升产业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强烈需求,与中国推动加强多双边务实合作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高度契合。中国的产业优势和相关国家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市场优势、资金技术优势完全可以充分形成互补,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坚实的合作基础。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着眼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产业发展实际、推进多双边产业务实合作、构建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我国和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促进国际经济融合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务实举措,不断加大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力度:
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协调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大力支持地方发展,建立部省合作机制,支持东北推进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指导河北开展钢铁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发挥与有关国家和组织建立的多双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合作工作组作用,签署政府间投资合作协议和自贸区协定,为我“走出去”企业和人员提供保障和服务。
引导企业创新方式“走出去”,打造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新平台。稳步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做好规划布局,建立合作区投资促进工作机制,协助做好招商推介和人才培训,积极与有关国家商签合作区合作协定,推动有关金融保险机构开展“外保外贷”“外保内贷”试点。积极推进“中非工业化伙伴”行动计划和“建营一体化”工程,引导企业尝试以“建设—经营—转让(BOT)”等方式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协调推进非洲“三网一化”、中非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合作、周边互联互通建设等重点项目。
完善政策导向、公共服务和服务保障,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支持。安排落实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优惠性信贷、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等手段,支持企业重点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更新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国别投资经营便利化状况报告,加强对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国别投资环境指导。建设境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妥善处置涉我各类境外突发安全事件,切实保障我境外企业和人员安全权益。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实施装备产能“走出去”,我国的铁路、电力、通信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在当地得到接受并推广应用,为巩固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项基于双方实际需求的互利互惠的双边合作,不是单纯的产能转移,双方合作的领域是符合各自发展需求的优势产能,不是落后产能。中国政府坚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资源禀赋、配套能力、市场条件等因素,让有关合作项目符合当地实际需要,既不把超出当地承受能力的产能强加于对方,也不把不符合当地需求的产能留在当地。同时,中国政府也历来主张按照市场化商业原则开展双边相关投资合作,要求企业遵循国际规则,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更多地增加与东道国的利益交汇点,帮助当地发展经济,让有关合作项目惠及当地民生,真正实现中外双方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此外,我们也愿意与其他国家探讨加强在产业和金融方面的合作,联合对第三国市场开展投资,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将国际产能合作惠及更多受益方。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制造整体形象的看法,正在提升和改变。装备制造业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林舜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投资促进部部长):2015年7月8日,俄罗斯国际创新工业展在叶卡捷琳堡隆重开馆。当天下午,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展位引发了一阵轰动——以个人身份观展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突然到来。在近20分钟参观过程中,他饶有兴致地体验了高铁模拟驾驶器,高度赞赏中国装备制造的发展成就,并表示将继续支持俄中产能合作。
曾几何时,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无不依赖模仿苏联“老大哥”。如今,我们的优秀企业已将中国制造的先进设备输送到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这一进步足以让国人自豪,世人侧目。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还面临挑战。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近年参与国外重大项目竞标屡屡铩羽,说明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制造整体形象的看法,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变。
出国展览是世界公认的推动出口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历史上,以公共部门力量支持企业举办或参加重量级国际展会,从而输出优势产业的做法屡见不鲜,德国对制造业、日本对电子业、法国对酿酒业都采取过此类措施。这些长期举办的展览展示促进的不只是产品出口,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优势产业的国际地位,让全球买家将某一产业视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并下意识地产生优质印象。
今天,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肩负提升国家形象和树立优质印象的关键时刻,需要更多像俄罗斯国际创新工业展这样的机会来证明自己。这一展示平台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坚持服务产业的公益原则。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个历史性课题,产业形象和产品市场需要长期经略,普通商业展览强调市场回报,难以承载服务职能,因此,需要公共部门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开展国际合作积极谋划展示平台。这样的展览项目需要考虑产业整体形象,平衡产业整体利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应该坚持公益原则。
二是针对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举办装备制造展览必须注重实效,事先研究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产业特点、市场需求等,结合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贸易投资优势,量身定制展览的主题和重点,帮助参展企业科学制定展示方案。2015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展主承办方在展前深入分析巴方需求,以核能、造船、汽车、钢铁、建材等十个重点产业作为主要展示内容,推出30家最具代表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巴西政商界引起热烈反响。
三是注重平台建设的高端定位。要扭转“中国制造”长期以来廉价低端的国际形象,中国装备制造展览必须着力组织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及其一流产品、最新技术参展,增加大型装备实物展品的比重,展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高水平。
四是发挥对外宣传的积极作用。通过一次次展览,让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企业界和广大民众了解,中国企业不仅注重产品销售,更注重寻找长期的合作伙伴,实现在当地市场的投资和生产,愿意为帮助他们建立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贡献力量。
五是突出配套活动的服务功能。展览期间,举办专题研讨、项目推介、座谈交流等活动,重点组织“一对一”洽谈和信息发布,协助企业达成出口成套设备和技术、产业投资、承包工程等合作项目,实现展览成果最大化。同时,邀请发达国家有竞争优势的跨国企业参观展览,与中国企业探讨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的合作机会,这也是当前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和经验欠缺情况下开拓国际市场现实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