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能合作:哪些产业先行?哪些区域受青睐?

04.08.2015  17:45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经济发展的成果,符合国际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非中国独创,英、美、日等国都推行过产业转移。历史上,许多产业都出现过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作为新一轮国际产能合作的参与者,中国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进程中,哪些产业会相对容易转移出去?哪些地区会较容易、较早开展同中国的产能合作?围绕上述话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国际产业转移由来已久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移始于产业革命之后,尤其是在1815年拿破仑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之后。伴随着英国制成品的大量涌入,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进程在整个西欧大陆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西欧大陆的一些地域范围内已开始出现最初的现代工业区,主要集中在莱茵河谷等几个地区。

19世纪最后30年间,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迅速兴起,产业转移的重心已从原先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变为重工业、化工、汽车、石油等工业部门。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产业转移的输出国主要为英国、法国、德国;不过产业转移的承接方并不是现在的发展中国家,而是比较富裕、资源丰富、与产业输出国“亲缘”较近的北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如当时还是“新兴市场”的美国。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产业输入国转变为主要的产业输出国,开始向不发达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曲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产业转移,则成为一个持续、渐进的活动,根据其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大体而言又可细分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中期后4个阶段。

战后,冷战格局逐渐形成,加之欧洲和日本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面临艰难的重建,美国把战略意义重大的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转移到西欧、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同时凭借自身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重点发展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通信、医药等产业。

20世纪60年代,西欧复兴、日本崛起,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另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当时的“亚洲四小龙”则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一发展机遇。

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矿产资源和能源价格上涨,已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及时抓住日本等发达国家为降低成本把部分重工业外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同时开始将一些轻工业向东盟等国进行转移。

80年代中期后,伴随着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则重点吸收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转移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由“亚洲四小龙”转移到东盟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

曲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经过20多年的成长,中国很多产业,尤其是现在布局在沿海地区的一大部分制造业,也面临着“走出去”的选择。

会先行一步的产业

作为产业输出国,中国会转出哪些产业呢?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的产品处于标准化阶段时,逐步从产业输出国转移出来;而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产业转移应该从产业输出国的比较劣势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那么,中国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哪些产业会相对容易转移出去,哪些相对来讲会较晚转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说有什么顺序的话,从整体规模上来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能相对走出去得更快一些,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现在也在逐步跟上。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这些产业都是相对来讲比较不容易转移的行业,因为这些产业基本都属于重工业这一类。”曲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按照已发生的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一般是先轻工后重工。轻工对产业配套的要求、对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来讲比较低一些,所以容易先转移出去;而像石化、钢铁等产业,都需要当地的劳动力水平、技术水平比较高,所以往往会后转移出去。

当然,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跟费农、小岛清等学者所研究的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张建平表示,费农、小岛清时代的国际产业分工特点和现在的国际产业分工特点差异很大,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工序分工比较深刻。可以说在最近十年当中,中国所有的产业,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都在走出去,都在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产能合作。

无论是哪一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产业,无论走出去快慢、难易,都绝不是过剩产能,而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张建平强调,“这些行业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浪推前浪,过去主要开拓国内市场和局部的国际市场,现在已具备开拓国际上其他尚没有开发的潜在市场的能力。

曲建表示,民营制造类、国有基建类是走出去的中国产业中,走得相对较快,走得较好的,很能够代表走出去的中国产业的实力。

中国的这些优势产能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也并不是简单地把中国的装备和技术复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张建平表示,实际上,在展开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当中,都要根据东道国(或地区)当地的市场以及全球的市场,重新设计产能。这样一来,所转移的装备和技术就有可能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和突破。得到提升和突破的装备和技术,会返回来促进国内相应产业的优化升级,这便达到了以开放促改革的效果。

会更受青睐的区域

产业输出国的特点、产业的特点、产业承接国的特点,共同决定了产能合作的进程。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区位优势是产业转移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那么,哪些地方会更受转移产业的青睐?

现在,与中国展开产能合作的国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非的发展中国家。”曲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从地理位置来讲,离我国比较近,从文化背景来讲,也往往与我国比较接近,而且他们当中很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的要低很多;非洲的劳动力丰富,市场空间亦非常之大,特别是非洲许多国家非常重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张建平表示,最近这几年,中国跟欧美发达国家,在大规模的并购方面,有了很多很好的合作。在欧美发达国家拥有研发平台,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可谓如虎添翼,技术水平和品牌效应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对于中国扩大全球的国际产能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走出去刚刚开始,对于东道国的文化、法律,以及经贸关系的认识,都还处在前期的阶段,还不是很深入,此外人才也跟不上,因此,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曲建说。

张建平说,“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从‘几通一平’到建成投产到运营,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消耗的精力也是很大的。如果中国的企业各自分别出去‘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很可能无法独立解决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法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

张建平指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有一个特别的区域,不管是叫开发区,还是叫经济合作区,或者是叫经济特区,不管叫什么,只要是能够统一地提供“几通一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区域,特别是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一些条款性的东西,那对于企业走出去来讲,就能省很大力气,提升很多效率。

商务部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已在全球50个国家建设118个经贸合作区,入区的中国企业达到2790多个。目前还有25个国家希望与我国合作建设36家境外合作区。

曲建表示,这些园区跟中国国内的园区,从管理体制到开发的方式上,有借鉴的部分,但也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做好对应的211工程(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投资可行性报告、融资方案),才能够比较安全地到对方国家去投资,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当前,有关部门正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形成合力。现在,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的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往往是由一家或几家企业牵头建区,形成主导产业后,再带动国内上下游或关联产业共同走出去。

当然,这并不是中国人的首创,而可以说是国际规律。”张建平说。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前后联系,为降低制造成本,当某一产品转移到某一地区时,将会带动其供应商跟进,从而使该产品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及产品本身的生产都集中于该地区;如果该产品是中间产品,那么该地区还将吸引产业链下一环节企业的跟进,从而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链群体搬迁模式。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曾表示,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商务部下一步会着重引导更多双边合作项目,利用境外合作区形成产业聚集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