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降温说”言之尚早

02.12.2014  13:17

    2015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11月30日结束。一年一度的“国考”,再次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同时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但与往年相比,今年国考在招录人数增加的同时,却出现了考试人数下降的“逆现象”,不少人据此得出国考“降温”的结论,甚至认为今年是“五年最不热”、“史上最容易”。

    因为招录人数和报名人数的逆向变化,直接导致今年国考竞争激烈程度大幅度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和2011年的133.7:1、2012年的117.7:1、2013年的107.2:1、2014年的71.9:1相比,今年国考的竞争比,即平均每招录一个人背后的竞争者数量已经降至64:1。同时,今年超过2000:1的高竞争比职位只有3个,比去年减少了7个。如果单从竞争比等数据来分析,今年国考确实处于5年来的最低值。然而,这能说明国考已经“降温”了吗?假使国考已经“降温”,相关数据必然随之下降,但反过来推理就不必然成立了。原因很简单,数据减少是许多因素促成的,不一定就是公务员岗位吸引力下降,也可能是“吸引力犹在,门槛却在提高”。换句话说,不是“不想”报考,只是“不能”报考。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公务员招录改革力度,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格要求更加详细,更加突出基层工作经验;二是职位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向边远地区、基层岗位倾斜。在我看来,这才是国考人数减少的最重要原因。事实也证明,但凡竞争比低或者无人问津的岗位,要么是资格要求比较高,要么是边远地区条件艰苦。从2010年开始,国考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者所占比例逐年提高,而且专业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门槛的提高自然会使不少人望而却步,由此带来竞争激烈程度下降也在所难免。与此同时,边远地区、基层岗位所占比例也在逐年提高,今年更超过了76%,一些基层岗位还明确标注了工作条件艰苦、经常出差、需值夜班等工作特点,这或许就是许多岗位无人问津的原因所在。

    目前来看,国考所谓“降温说”言之尚早。因为报考人数下降,很大程度上不是主观原因,而是客观上的门槛提高和好岗位减少所造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国考热”有一定的社会合理性,对于个人而言,也多是基于理性选择。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必须承认并不是人人都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去的,也不是为了追求隐性福利和灰色利益去的,因此,所谓“八项规定、反腐败致考试人数减少”的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公务员这一职业具有其他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比方说中等偏上的收入保证、稳定的福利保障、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个人基于此选择报考公务员,正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对于人才流动来说,却难言理性。倘若社会精英都将加入公务员队伍作为职业优先选项,势必会减少更多优秀人才流向生产行业、创新行业、更能做大财富蛋糕的行业。

    “降温”是国考改革的既定方向,从中央到地方也一直在加速这种转变,现在通过门槛设置带来的报名人数变化,还不能为“降温说”提供充分佐证,因为最根本的原因——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笔者愚见,要使国考真正“降温”必须在两个方面加速改变:一是对公务员岗位“去优势”,降低吸引力;二是对社会其他岗位“添优势”,增强吸引力。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当其他岗位“升温”了,公务员岗位必然会“降温”。(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