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七天假的意义绝不止于“黄金周”

28.09.2014  17:18

   作者:木须虫

  如何休假众说纷纭,有专家表示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国庆节都只放一天假,我们规定国庆节3天的法定假日明显有些长。未来,随着带薪休假的进一步落实,我们应该取消“十一”黄金周,将国庆节的法定假日调整为1天。当然,剩下两天的法定假日绝不是就凭空取消了,而是可以分给元宵节、重阳节两个传统假日。(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如何休假总显得众口难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国民休假的权益与现实“两张皮”。于是,近乎一致的观点都把带薪休假作为调和矛盾的灵丹妙药。应该说从长远来看,这是最靠谱的措施。问题是,带薪年假制度已经确立几年了,不仅有专门的《带薪年假条例》,还作为一个条款写进了《劳动法》,但是休假的奶酪并未实至名归。且不说普通的劳动者难以享受,即便是公务员们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落实。

  何以为会如此?不仅带薪休假涉及到劳动就业的相关权益,用人单位需要买单休假的成本,显然这对整体社会来说,其实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超越了一般性的承受能力。而且,带薪休假还涉及到怎么休假的命题,是旅游还是探亲,或者其它的社会交往,显然也不是单纯时间的问题,具不具备经济能力,亲友有没有时间,甚至找不找得到伴等等,都是制约的因素。

  带薪休假想说爱你不容易,它既是法律上的权益,又是社会经济水平的体现,饿着肚子谈休假,没有实质意义。所以,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谈带薪休假,跟画饼充饥没有区别。显然,推动带薪年假落实固然重要,正视其普及的较长周期也是必要的理性。那么,在带薪年假难以大面积成为共选的语境下,从法定假期的“一亩三分地”中作出适当的普适安排,能更好地满足国民休假的渴求,显现福利的成色。

  法定的假期之中,一些节假日都是“规定动作”且时间短,如清明、中秋、元旦等等,都有特定的含义,休假不休闲更不休心,有的甚至能把人累死。至于春节,尽管时间相对较长,但在路上忙着挤,在亲友之间跑,年轻人之间的聚会,在很多人看来与其说是节,还不如说是“”。

  相比较而言,国庆七天(假期三天)尽管是黄金周的产物,是刺激国民旅游制定的休假福利,但是这个假期是所有节假日中休闲放松质量最高的。一方面,没有规定的任务,时间充足,又是一年之中最优的季节,宜探亲宜访友宜聚会;另一方面,全民放假普天同庆,大家都有时间,最便于社会交往,释放所有群体不同的需求。

  国庆七天假的意义绝不止于“黄金周”,在旅游爆棚的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在享受这难得的闲暇,亲人团聚、故友相约、借机完成终身大事,甚至补瞌睡最低成本的消费,都在给身心充电。国庆七天是法定假期中国民最具自主权的日子,不仅不能取消,即便是在带薪年假相对普及的将来都有保留的价值。更何况,这一天还有点远。(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