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之陇东篇 绿林碧波添锦绣

23.06.2014  11:15

  记者王朝霞

  铺开甘肃版图,恢弘厚重的黄土高原雄居陇东。

  夏日,记者驱车向东,黄土颜色由浅渐深,土层变厚,延伸到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土层最深厚的董志塬。绿色,随着降水稀少的星星点点到渐次丰沛的葱郁青翠,延伸到林海茂盛的子午岭。令人惊喜的是,一汪汪碧水汇集在沟底谷坝,如黄土高原清澈的明眸。

  这里曾经干旱贫瘠、沟塬坍塌,“风一刮黄土漫天、雨一来泥沙俱下”。多年来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在国家政策助力下,矢志不渝改造山河,用心血和汗水浇灌黄土,用智慧和苦干播绿种翠,把陡坡梁峁修建成一层层平展展的梯田,在川塬山坡上植树造林,千沟万壑换了新颜,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

   “修”出一片壮阔天地,林茂粮丰拔掉穷根

  从飞机上俯瞰,黄土高原连绵逶迤,一条条河谷、一道道山沟连接成树一样的枝枝杈杈,深深地陷进黄土,将塬面切割出无数褶皱。

  山地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是破坏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主要“杀手”之一。当地群众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为昔日的窘境唏嘘不已。

  “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庄浪县通化乡野朝村62岁的何居船回忆说,由于山高坡陡,“麦子长得像马毛,亩产难达百斤”。

  西峰区后官寨乡东平村祖祖辈辈吃尽了苦头,耕地每年都遭受雨水冲蚀、塌陷。不服输的村民在山坡梁洼上栽种了槐树和苜蓿,但由于植被稀疏,一遇暴雨,山洪将泥土连带着树和草一起冲毁。

  环县车道乡苦水掌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沟,中间一道像手掌一样的沟台地,当地人俗称“掌地”。村民王庭喜说,记得多年前一场白雨,洪水淹没了几十亩掌地,即将收获的小麦随着田地一片一片塌落到沟里,很多人淌着眼泪也没办法。

  由于黄土具有“湿陷性”的危害,遇暴雨便冲出坡崖,流向山沟,最后汇聚到黄河,一位水利专家称“黄土层最厚的庆阳为黄河中上游冲刷的泥沙‘贡献最大’”。据悉,仅庆阳市年流入黄泥沙1.68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1/10,占全省入黄泥沙的1/3,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市之一。

  陇东儿女不甘陷入“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接一代干,硬是在千沟万壑间修出了一方方水平梯田、一弯弯条田,修筑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道生态防线。

  记者在中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的庄浪县堡子沟流域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环绕到山顶,层次分明,像是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阶,巍巍壮观,分外绚美。“修水平梯田,相当于建了‘土壤水库’,变跑水、跑肥、跑土‘三跑田’为保水、保肥、保土保田‘三保田’。”村民马进虎说,“以前,种一坡收一箩,如今,种全膜玉米亩产700多公斤。”

  在山大沟深的环县,140万亩梯田分散平铺在山沟梁峁间,特别是近年来机械化修建梯田,加快了“坡改梯”进度。县上每年修建高质量、规模大、生态效益好的“精品”梯田15万亩。

  陇东儿女修建梯田的同时,对梯田进行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和“休养生息”,特别是大规模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探索出“山顶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治理水土流失的模式。

  记者站在静宁县八里镇马圈山山梁上看到,田、路、堤、坝修建得很精细。承包并治理荒山的马二锁告诉记者,山间修梯田,平缓处修蓄渗槽,陡坡处挖鱼鳞坑,坡底修谷坊、淤地坝,就算下暴雨,水还是被层层收集。尤其是树长高了、草长茂了,把雨水蓄住了。

  据悉,到明年底,我省中东部新修标准梯田达到750万亩,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到68%,将有效拦蓄降水、拦截泥沙,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掀开崭新的一页。

   “退”出一片青山绿水,生态经济实现双赢

  行进在西峰区平坦的塬上,天空瓦蓝,嘉禾透绿。顺着蜿蜒的山路“下”了塬,来到后官寨乡南小河沟,草木馥郁,满眼青绿,高大的杨槐树盛开槐花,一路清香扑鼻,清新的空气,令人不由得时不时深呼吸。沿着深谷前行一空阔地方,眼前是一片湖泽波光。

  在干旱的黄土塬上、黄土崖面间,这一片绿莹莹的湖水,为旱塬增添了几分清丽俊逸。据介绍,这是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保护生态的结果。当地人珍爱这一方生态美好的福天宝地,竖起了“黄土翡翠”的大牌子。

  “退耕还林政策好哇!集体、单位和村民们享受国家补助资金,群众不再毁林开荒,坡地上栽植的树木如今已成林了。”后官寨乡副乡长李贞南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此前,老百姓砍树当柴烧,大树砍完了砍小树,后来连毛草皮都铲了烧炕,山头变成了“和尚头”。但老百姓还是填不饱肚子,越垦越荒,越荒越穷。

  决战贫困,从种树开始。陇东儿女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及后续政策项目,当地政府动员群众把种庄稼的坡地“退”出来植树造林,一年一年地栽,一片一片地种。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耕还林“退”出了一片青山绿水。

  记者在静宁县界石铺镇高堡村看到,梯田上长着绿油油的玉米,山顶是柠条沙棘林带,地埂边的苜蓿开着蓝花,山坡上的山毛桃、大接杏成林成片。行进在狭窄而蜿蜒的林带路上,时不时从林间蹿出野兔、惊飞起野鸡。

  村民关尚会告诉记者:“从2003年开始,我家有10亩山坡地全部退耕,前5年每亩地补助160元、后5年补助90元,栽种的大接杏第三年已开始挂果了。前年杏子价格较高,1斤卖1.2元,1亩地收杏子3000多斤,收入4万多元哩。供孩子上大学全靠林果收入了。”

  如今,陇东的山川塬畔,一片片乔灌草密布的生态林,一条条盘山绕岭的苹果、山杏、早酥梨等绿色果带,流青溢翠,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华池县乔河乡火石沟门村,漫山遍野栽种着油松苗,村民田占录给记者计算:“1亩地初栽440株油松,3年后每亩采挖大苗110株,每株最低价20元,可收入2200元。5年后可采挖160株大苗,每株按50元计算,亩可收入8000元。每亩地还能保留170株,以后郁郁成林,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

  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庆阳市退耕还林434万亩,平凉市退耕还林410万亩,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调节了大气环境,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建”出一片美丽乡村,有了接纳“乡愁”的家园

  陇东,曾经是红色革命圣地,也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在转型跨越的勃发干劲中,对生态环境红线有着不可逾越的清醒认知。

  “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甚至有的老百姓讲:“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要快速发展的工业带来的污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美丽的生态家园,成为城乡群众的普遍需求。

  记者在环县县城东山上俯视,周边连绵十几座山头,绿树葱翠,东山顶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形成了风景如画的休闲公园,吸引当地居民纳凉消暑。而几年前,县城路上积着厚厚的一层尘土,一脚下去,尘土能埋住脚;遇到大雨,东山上的泥水冲到县城,街道变成烂泥滩。该县专门成立机构治理东山,挖鱼鳞坑、栽混合林、挖堤修坝,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该民生工程受到群众称赞。

  记者在乡村看到,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新农村,房前屋后绿树掩映;一处处砖箍的新式窑洞院落,周边田野菜畦。地道的田园风光,散发着宁静的乡土气息,蕴藏着人们无尽的乡土眷恋。当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要传承陇东古老的农耕文化,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接纳人们乡愁的美丽家园。”庆阳市副市长秦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