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班之乱最终危及国学生存

11.08.2014  02:21

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古训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把孩子送进国学班“镀金”。但鱼龙混杂的国学班市场,除了国学的氛围,还充斥着虐待、体罚,和浓厚的商业气息。《方圆》记者发现,一般的国学班办学地点大都比较隐蔽,如家庭“作坊式”的存在,无办学行政许可,所聘用的老师不一定非要有教师资格证。(8月8日《检察日报》)

重振国学,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之一。但国学教育缺乏应有的规范与监管,乱象丛生。国学教育如果任其鱼龙混杂坐视不管,让人们敬而远之,导致国学班失去声誉,最终危及的是国学传承。

目前,国学班举办可以说没有任何门槛。一个人、一间陋室或许就可以堂而皇之招生。不是说一个人一间房不能办班,但至少这个人应该具有先生的资质,这间房应该保证空气新鲜建筑牢固不存安全隐患。然而国学班教师有没有先生资质却没有谁能说得清,国学班地点适不适合孩子生活、安全有没有保障没有谁能讲得准。因为现在办国学班可以不经审核备案,更多是家庭作坊式存在,散居于社区之中,可能连一个招牌也没有挂。

不少国学班办班动机不纯。虽然所有国学班都会扛起提升学生素质、传承中华文明的旗帜,但是,这面旗帜在一些办班者眼里,只不过是获取商机的噱头,借大众愿意把孩子送进国学班“镀金”能够赢在起跑线的心理,成为获取利润的一种新潮新颖的道具。办班者并不是以教育家眼光审视国学的价值,而是新瓶装旧酒,借《论语》、《三字经》、《弟子规》这些历史长河积聚的经典和传统习俗美德之壳,来获取商业利益。很多国学班不像是教育,倒很像商业,一周就上那么一、二个小时,一年却收费上万,这不是典型借国学之名敛财吗?

不少国学班邯郸学步,简单穿越时空模仿其形式。比如要求学生穿汉服,一味模仿过去私塾布局与繁缛礼节,这种形式的简单模仿更多具有表演特色,就像穿越剧,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状态,到国学班又是另一种状态,不仅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显得不伦不类。笔者想,国学班之所以要在形式上如此刻板模仿,很重要原因可能是对国学内涵一知半解,只好借私塾形式来掩盖国学教育的不足。如此简单追求形式,颇像那些披着袈裟到处化缘的假和尚,用袈裟来掩饰自己的佛经腹中空的本质。

不少国学班教育理念停滞不前。新时代的国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教育理念合拍,这样才能推陈出新,使国学生辉。然而,有不少肩负国学责任的先生,墨守成规,一味照搬过去的教育方法,奉虐待、体罚这些糟粕为圭臬,学生不合规矩,便家法侍候。北京的童童在学习期间就被被国学班老师用木棍、锤子打,用针扎进指甲,甚至逼她吃手纸。或许这样行为在过去合情合理,但在今天这个环境却是典型违法犯罪行为。国学班的教师如此胆大妄为体罚学生,不是不懂法,而是教育理念僵化在私塾教育之中。

国学班如此混乱不堪,问题多多,后果不言自明。没有门槛,是人是鬼都可以办班,很容易让那些并无国学功底与教育眼光却见钱眼开唯利是图者也来国学班凑热闹,这样的人如果开办了国学班,可想而知国学教育除了为他们敛财,哪还承担得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呢?教师没有相应的资质,自然容易让不少半桶水浑水摸鱼,体罚虐待自然很难避免,这样将会让学生感到莫名的恐惧,本来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补充能够让孩子更健康成长,一旦孩子对国学形成恐惧阴影,孩子有谁还愿意上国学班?一味模仿过去私塾的形式,势必让学生产生混乱心理,一些文化糟粕不幸被潜移默化,岂不误导孩子人生?国学班以家庭作坊式散居社区,留下的安全隐患更是一枚定时炸弹。为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提升当家长花费不菲让孩子上国学班,却招来虐待体罚,学无所得,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吃一堑长一智,自然不敢轻易让孩子再上国学班,国学班没有家长支持,岂不就是寿终正寝了?

因此,要将国学发扬光大,就必须同步对国学班进行规范。学校教育不可能再以国学教育为主体,国学教育只能依靠社会办学来繁荣,出台国学班标准很有必要。同时必须加强国学班的监管,不让唯利是图、家庭作坊、违背法规之类的滥竽充数的国学班有生存土壤。只有在规范管理的环境下,才会遏制国学班之乱,国学教育才会兴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