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不是商家的“跑马场”(记者手记)

28.08.2014  13:12

  在调查走访中,两类国学班给记者的直观印象是:贵!火!高昂的价格伴随火热的追捧,细细想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是这么简单的经济规律。

  就民办私塾而言,有文化传统的殷实家庭自然乐意掏腰包,其他的家庭也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得不进行教育投资。然而,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孩子铺就一条好路子的心态却不想被“商家”利用,甚至酿出了“祸端”:没有办学资质、没有专业教师、没有高质量教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一些孩子受到肉体伤害和精神误导也便不足为奇。

  高校研修班也是抓住了“客户”心理,于是搭建平台提供“军师”和“合作伙伴”而开出高价,于是“群贤毕至”“叫好又叫座”。而实质上,有些所谓的高级国学班已然沦为“敛财工具”,也仅仅成为管理者混圈子的“交际场”,甚至还滋长着钱权输送的“甜果子”。

  在经济规律的导航下,本身“君子喻于义”的国学,误入了“小人喻于利”的迷途。

  诚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市场主体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你情我愿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教育绝对有别于纯粹的经济行为,退一步讲,经济行为也必须在法律底线内行走。教育机构开办者和受教育者“掉进了钱眼”有悖国学的要义和教育的初衷,无视道德法纪而黑心办学也应受责处。

  有一种声音值得深思:大热大冷都不是正道,国学要保持恒温,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而这恒温需要更多清醒的理性,更多去功利化的平和,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探索健康发展的道路。

  改变国学班的生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规则,教育提供者承担起社会责任、回归业界良心,受教育者重新拾起信任感和求知欲,我们期待国学培训在物质的迷宫里不要走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