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转《意见》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19.05.2015  17:07

    原标题:国务院批转《意见》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国企改革排到更突出位置

    国务院日前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今年要进行的8个方面39项改革。面临当前困难的经济形势,通过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国务院日前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8个方面39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内容涉及投融资、价格、民生、能源等重要领域。

    “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将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以政府自身改革带动重要领域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此前召开的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明确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贯彻落实,通过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专家表示,《意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在简政放权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既符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的现实需要,又兼顾长远制度安排,为今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大领域改革凸显新思路

    “中国经济当前的困难和挑战比去年更大,任务比去年更艰巨,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感,稳增长、调结构要充分利用和依靠改革,深化改革也必须切实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来进行。”徐绍史说。

    据悉,去年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一批带有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一些关系全局的重要改革取得了突破,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在一些影响深远的改革领域先行先试取得了重大进展。

    徐绍史表示,今年除了要抓好去年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还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新形势的需要,在简政放权、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城镇化、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6大领域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

    《意见》指出,通过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其中,除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外,在投融资、价格、商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以价格改革为例,今年我国将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稳步分批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烟叶收购价格和部分铁路运价,下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定价权。

    此外,在天然气价格上,将实现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在药品价格上,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被取消……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价格改革,从长远看都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

    值得关注的是,国企改革的“硬骨头”被提至议事日程的前端。业内人士表示,《意见》不仅将国企改革再次列入到改革重点任务中来,其排名也从去年的第四位提升至第二位,这一方面显示出国家对新一轮国企改革所寄予的厚望,另一方面也表明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稳增长更需向改革要动力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不仅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继续发力,更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增长。

    进入二季度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召开了3次新闻发布会,分别涉及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特许经营管理立法、药品改革等重要领域,对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也释放出推进改革与稳增长齐头并进的积极信号。

    “稳增长,更需要向改革要动力,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动力源。”徐绍史指出,如何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如何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等,都需要在改革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以“城镇化”为例,《意见》提出,推进城镇化体制创新,统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建制镇示范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

    而在不久前召开的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工作会议上,国家确定了今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重点实施“一融双新”工程,即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在徐绍史看来,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消费需求的“倍增器”、投资需求的“加速器”,更是促进创新创业、深化改革的综合平台,用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这个抓手,将使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实现行稳致远。

    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由顶层设计转向专项规划与具体实施并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加快孕育。专家表示,《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化解潜在风险,促进经济发展的稳中有进和提质增效。(本报记者 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