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高管降薪只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前奏
原标题:高管降薪只是推进国企改革前奏
先把待遇基本拉平,把经济方面的矛盾基本摆平,再进行更深入的、触及行政化的改革,阻力才会大为减轻
国企领导降薪,如今已是箭在弦上。日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通过审批,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年薪不能超过60万元。
与“不动产登记”等有所不同,这次直指国企领导的降薪方案,来得相对突然,也因此引发各方猜想。有人认为这是“转作风”和“打老虎”的延伸动作,有人则忧心此举可能对国企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国企领导既不必然是“老虎”,也不必然是“硕鼠”,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和仇官心态看待这次薪酬改革,难免会跑偏。但国企领导多是拥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一手拿大印,一手握钱袋,在政商两界呼风唤雨、游刃有余,实在是众人眼中的美差。也正因如此,能到国企担任领导职务,是许多官员的梦想,而由级别勾连政商的行政制度,则为这种“跨界流动”提供了可能。
有肥缺和美差,就会有追逐和不平。几年前,一家央企董事长调任某省担任主要领导,坦言前后两个职务的收入差距非常大,第一个月拿到工资时,还以为是小数点打错了。
国企内外的官员之间,区域、效益不同的国企领导之间,都多少存在心理不平衡。前些天,我在采访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时聊及此事,吴老直言“这样的局面太摆不平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调整国企领导薪酬首先是着眼于“公平”和“摆平”。
说完公平,再谈效率。俗话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如今把“车头”的薪酬砍去一大半,火车还能跑得快吗?薪酬这个东西,要涨,不易;要降,更难。把人家已经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的东西给生生夺了回去,其可能引发的反弹不难想见。当然,我们可以相信国企领导们的觉悟和大局意识,但不吵不闹、服从安排之后,是否会诱发无为、懈怠和权力寻租,仍是未知数。因此,要兼顾效率和公平,降薪之后还需尽快拿出“后招”。
事实上,国企改革的“后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决议中已可窥见端倪。“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自不待言,现代企业管理与行政化本就水火不容,国企去行政化势在必行。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则更具体地指明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即未来国家要管好的是资本,而不是干部。
从眼下的情况来看,国企领导降薪,更像是全面推进国企改革的前奏。先把待遇基本拉平,把经济方面的矛盾基本摆平,再进行更深入的、触及行政化的改革,阻力才会大为减轻。“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钱袋子”是最直观的利益,现在已经触及,接下来就该是“官帽子”了。后者可能会更难,但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此次强力降薪,却足以让人们满怀期待。
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将实现由“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角色转换,到那时,有本事的人摘掉官帽后依然能竞争领导岗位,大展拳脚,并心安理得地享受更高的薪酬、获得更大的声誉和肯定。真正的能者,应该会期待这样的后续改革尽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