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祭 民之愿

15.12.2014  03:08

    滚滚长江奔流不息,六朝古都草木枯荣。77载时光荏苒,一段伤痛记忆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一股强大力量在民族心中不断积聚——13日,中国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当国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降下,一份对于国家和世界未来的新期待也从此刻升起。这是最高规格的国家公祭,面对历史的伤痛,缅怀无辜罹难的同胞,以国家名义祭奠死难同胞,寄托着一个心愿,传递出一份心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深沉而坚定的讲话,回荡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空。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对死难同胞的隆重祭奠,是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面对昔日伤痛的深刻思考,是强大的正义力量对军国主义分子的严正警告,更是负责任大国倡导、捍卫世界和平的有力宣示。

    以国家名义祭奠死难同胞,中国人了却了一件心事,寄托着一个心愿,传递出一份心声。

    77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典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更是中国人心底无法抹去的痛。数十万无辜同胞被日军虐杀,他们尸横塞道血染山河,他们有滔天的冤戾至今未得申诉。

    一个小孩趴在死去的母亲身上吃奶,奶水、泪水、鼻涕结成小冰块,母子俩冻在一起,怎么也拉不开。回忆起这类惨景,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和遗属们都有锥心之痛。他们渴望历史被记住,渴望亲人的冤怨得到告慰。

    呼唤多年终于成为现实的国家公祭,让中国人找到了抚慰伤痛的出口。从民众的心愿到国家的行动,当五星红旗半降、《和平宣言》声起、国家公祭鼎亮相……国家凝聚了个人意志、担当起民众期待,中国人了却了一件心事。

    长江之上,草鞋峡外湍急的江水回旋之声仍如怨如诉,毫无抵抗之力的同胞曾在这里被无端屠戮。有幸存者说起当年的惨状几度泣不成声——国弱家贫,岂能不备受欺凌?

    中华门城墙,日军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夜色下的城砖映出霓虹的灯光。当历史与现实“叩响”同一块城砖,史学家告诉国人,其中包含着声声追问——经过了77年,我们是否已经足以抵御外侮?应以怎样的精神状态面对过去未来?

    以国之名祭奠遇难同胞,既可告慰亡者,更能鼓励生者。走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历史悲情,以人性的光辉点燃建设富强国家的热情,这是中国人寄托在国家公祭之中的心愿。

    由“西方面孔”维系的南京国际安全区曾为不少中国难民提供庇护,但即便是一度受到“特别优待”的他们也无法摆脱日军的劫掠甚至杀害。当战火肆虐,被害者无分国籍和种族。将战争惨案时定为国家公祭日是国际惯例,以国之名悼念死难平民,是一个民族对生命的尊重。

    从南京大屠杀的30多万遇难者,到抗战八年的3500多万伤亡军民,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巨大牺牲。从中国到世界各地,亲历了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以各种方式传递着历史记忆,回击着那些妄图抹杀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行。他们也推动了国家公祭,因为他们更懂得和平来之不易。

    国之祭,民之愿。以国之名祭奠遇难同胞,既可告慰亡者,更能鼓励生者。走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历史悲情,以人性的光辉点燃建设富强国家的热情,这是中国人寄托在国家公祭之中的心愿。

    人同此心,世同此愿。以国之名悼亡抚生,不仅为建设一国繁荣,更为维护世界和平。让战争所涉及的所有国家和人民反思警醒,让人类永久远离人寰悲剧,这是中国人期待通过国家公祭传达的一份心声,也是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