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围殴打死八岁孩子,如何消除这种暴戾?
作者:木须虫
6月28日下午,河北一8岁男童晓辉遭11名同学围殴致死,涉事同学均不满14周岁。警方披露称,打人的几名同学当日因闲来无事在村内找人打着玩儿,恰好碰到晓辉便将其强行叫走并殴打。据了解,晓辉6岁即遭母亲遗弃,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在校内常遭高年级同学欺负。(7月9日《京华时报》)
8岁男孩死于11名同龄孩子之手,是一起惨剧更是一起悲剧。单纯从行为的动机来看,这11名孩子应当没有明确想打死人的故意,“闲来无事打人打着玩”,潜意识里还是逞强欺负人的心理发泄。只是,他们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正所谓无知所以无畏。遗憾地是,惨剧就是这样酿成的。这样的惨剧不仅给死者的家庭带来深深的伤害,对于施暴的11个孩子及家庭也是难以承受之重。
从后果来看,个案很偶然,但是从过程来看,其实有其必然性。11名孩子“闲来无事找人打着玩”,这是典型的暴力心理。虽然,这当中不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种想法,一些是出于玩伴的盲从,也是环境氛围无形的胁迫。事实上,据报道显示,这些孩子欺负更小的孩子已经是常态。如,被殴打致死的晓辉,多次受到这群孩子的“头儿”东东的打骂与勒索。换言之,这样暴力早已存在,不过是因为没有闯祸而显得性质轻微得多。
悲剧的根源恰恰就在这里,本是单纯的孩子们,何以会变得如此的残忍与暴戾?显然,这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联系到个案农村的背景,显然又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缩影。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检察院就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作了一个专题调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自闭自卑型,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另一种是逆反冲动型,个性暴躁张狂、情绪不稳定,遇事不如意动辄暴力相向的极端性格已经出现了苗头。
这两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安全感缺失导致心理畸变,一方面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庇护、亲情关怀与情感沟通,缺乏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心理上的保护与矫正缺失;另一方面,失之于约束和保护让他们过早地暴露在社会的边缘,独立去面对与年龄不相称的各种问题,欺负与被欺负,隐忍与暴力,能力所限只此逻辑选择。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缺少保护,一旦扭曲的性格与阴暗的心理形成,会给他们的人生和社会埋下悲剧的种子。
八龄童被围殴致死,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反思。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特殊的群体,不能是农村走向城市过程中“弃儿”。一方面,城市应当创造条件接纳这个群体,让农民工子弟就地接受教育,尽可能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另一方面,教育、政法机构和社会团体,要重视留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教育和干预,给予经常性的关爱,打击儿童侵权犯罪等,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只有共同的关爱与呵护,才能灭活孩子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暴力基因。(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