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困局波及甘肃 省农牧厅协调乳企不拒收少限收

26.01.2015  11:35

  甘肃新闻网兰州1月26日电 据西部商报报道:近日,国内多地出现“卖奶难”引发“倒奶”事件,有人说这是中国奶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经历的必然阵痛,也有人说是一个新的“牛周期”开启。毋庸置疑的是,在这轮市场演变中,奶农特别是个体散养户受到了“惨痛”的冲击,价格下跌,销售不畅,养牛成本不断增长,下一步,何去何从?是直接被市场淘汰出局,还是在亏损中继续坚持,对于很多养殖户来说,这是一个未知数,谁也给不出答案。

   算账 牛数量越多 赔得越多

  1月23日上午,在略显清冷的办公室内,王雪郦打电话与一位饲料商商量价格,“今年奶价一路走低,但饲料价格直线上涨,养牛是不管企业还是个体,都在亏损。

  王雪郦是城关区奶牛场厂长,效益好的时候,为庄园、雪顿供的奶品供不应求,厂内饲料供应商也是络绎不绝。“现在,购买饲料要欠账,每个月亏损在10万元以上,和供应商谈价格要费很多口舌。”王雪郦觉得,这是新一轮“牛周期”的开始,2011年出现奶涝,到2013年出现奶荒,再到现在的奶品大量积压,只是相比以往,这股暴风来得更猛烈些。

  酒泉市雄鹏乳业有限公司养殖场畜牧工程师苏子杰用“水深火热”形容目前养殖企业所面临的困局,“价格低,市场销售不动是大问题。”苏子杰告诉记者,从去年五六月份开始,牛奶销售开始走下坡路,“前几年,市场需求供不应求,每天销售5吨左右不是问题,有些农户甚至为了多卖钱,在牛奶中掺水现象普遍,且价格也高,养殖户利润高。”2014年,这一局面完全改变。

  苏子杰给西部商报记者算了一番养牛成本,一头奶牛一天精料8公斤,每公斤2.8元;青草料30公斤,每公斤0.3元;苜蓿5公斤,每公斤2.3元,加上治疗费消毒费人工费等,也就是说,一头奶牛每天费用至少在43元,每天产奶20公斤,按照目前2.0元出售,还要倒赔3元,养殖量越大赔得越多。

  一般情况下,养殖场存栏的奶牛并没有全部产奶,产奶的只占到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数量,其它奶牛都在吃闲饭。“我现在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实在不行过几天就杀牛,卖肉后再换些饲料。”位于榆中县城的兰州志存养殖公司负责人张志存无奈地说,他实在没有能力维持现状了,“都不敢看牛吃草料,每天一车一车地喂,奶价又低,亏损至少6000元。

  杀牛,换料,似乎是个体养殖户目前想到的唯一办法。

   心态 用牛奶喂牛喂猪 杀牛倒奶属无奈之举

  近期河北、山东等地倒奶现象频发,我省虽不是养殖大省,但倒奶杀牛现象也是存在的。据甘肃省农牧厅畜牧处负责人介绍,受国际奶价下跌、市场疲软影响,奶企库存压力加剧,开始压级、限收、拒收。散户奶农普遍出现卖奶难现象,据全省生鲜乳生产信息周报表统计,2015年1月以来,企业拒收生鲜乳达到159吨,其中转交其他企业61吨,出售散奶84吨,因质量问题倒奶7吨,非正常淘汰奶牛138头 。

  “都是无奈之举。”苏子杰说,酒泉奶牛养殖户不多,但从2014年5月份已经开始杀牛卖肉了,最初购买一头奶牛要1.5万元~1.8万元,现在根据奶牛质量,一头从4000元~8000元不等,还是在赔。

  “倒奶的多数是散养户,偷着倒,也不敢告诉别人。”榆中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钱续一直负责全县畜牧培训,对全县养殖业了如指掌,在去年牛奶价格最低谷的5~9月份期间,部分散养户的牛奶没有乳企收,积压量大,奶农每天除了给牛喝奶,喂羊喂猪外,剩余的只能倒掉。

  钱续统计,榆中县养牛量最大时候是2000年~2005年,养殖户有203户,现在已淘汰至73户,100头以上规模养殖9户,其余多数以散养户为主。

  张志存对这一轮低迷能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但他觉得,市场如继续委靡,下一轮大范围倒奶潮会从2月份开始,“特别是散养户,日子更难熬了。

   监管 散养户原奶监管空白 倒逼散养户退出舞台

  在养殖行业中,小规模散养户从喂养饲料到防疫消毒都很难被监管,因此,在这次“卖奶难”事件中,受伤最深的是粗放型的小型养殖户。

  “对散养户原奶的管控几乎是一大空白,他们生产的原料奶质量不稳定,达不到国家和企业规定的收购标准,遭到企业拒收的现象很频繁。”甘肃省农牧厅畜牧处负责人表示,此番“卖奶难”也是我国奶业转型升级中的必然表现,也是倒逼散养户逐步退出市场舞台,或进入规模化养殖小区。

  由于环境、卫生、防疫等制约,散养户的原料奶质量不稳定,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1月23日,记者在榆中县高崖镇采访时,散养户张俊林家的奶品被村民投诉,理由是质量有问题。钱续说,与规模化养殖场相比,散养户的原奶质量不能保证,因此在原奶量充足的情况下,收购时也会被拒绝。

  兰州庄园牧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彬告诉记者,从2014年6月开始,企业就不再收购散养户的奶牛,企业自己牧场的原奶足够供应市场,每天的收购量在160吨~180吨左右。

  省农牧厅畜牧处调查显示,我省与奶企签订购销合同的大中型养殖场虽奶价持续下跌,但仍有微利,中小养殖场无力承受饲料人工等方面的资金压力,亏损面逐步扩大,散户均价比牛奶生产成本低0.8元左右,产奶牛日亏损16元,年亏损4800元。省农牧厅畜牧处负责人称,自去年4月奶价下跌至今已有9个月,部分奶农或中小型养殖企业因亏损严重,卖牛现象加快,散户退出市场的步伐加快。

   找原因 国外奶低价冲击 国内产能过剩

  价格下跌,是此轮“卖奶难”的症结。记者采访中,多位人士均表示,国外进口的低价大包奶粉对国内乳业市场冲击太大,加之近几年牛奶数量和产量大幅增加,但国内喝奶消费人数并没有上涨,造成产能过剩,致使价格下跌。

  “国外进口奶粉量大,进入国内市场后成为还原奶,与我国的鲜奶成本相比本身就有区别,”钱续说,国外还原奶的价格在3.5元/公斤,而我国奶每公斤鲜奶成本至少在4.0元,进入市场销售时,价格会更高,与国外奶价没法比。以进口奶粉为原料生产的还原液态奶的成本要比用生鲜奶生产的液态奶成本低得多的客观现实,使很多企业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使用,这就直接对奶农牛奶的收购产生了影响,出现了“倒奶”现象。

  为此,也有专家觉得,国内鲜奶供应应以巴氏奶为主,这样对国外还原奶就是一大掣肘,然而国内各方面的市场因素并不成熟,巴氏奶全面供应还不具备条件。

  除价格战无法抗衡外,国内产能过剩也是一大主因。

  省农牧厅畜牧处负责人说,我省奶业生产和全国一样,出现奶价持续下跌的严峻形势。从2014年4月起,奶价持续下跌,全省规模养殖场平均价格从4.8元/公斤下跌3.4元/公斤,散户1.5元/公斤,成为统计历史以来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年。

  据悉,全省2014年存栏量29万头,比2008年增长45%,牛奶产量57.2万吨,比2008年增长58%,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41家,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1.5%。但相比之下,6年期间,喝奶人数的消费量一直增加不明显。

  牛群结构不合理,这在国内是一个普遍现象,产奶的奶牛与不产奶的奶牛差距明显,饲养成本高,奶品价格自然就高。

   寻出路 协调乳企不拒收少限收

  确保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是当务之急。针对目前现状,甘肃省农牧厅1月9日向全省下发了《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农牧(畜牧兽医)局,对生鲜乳的正常购销负责,对散户奶农比例相对较高的临夏、酒泉以及“卖奶难”突出的市州,及时向本级政府作专题汇报。要密切监测生鲜乳销售形势,扩大鲜奶销售量。通过各种形势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引导奶企与养殖户建立紧急联结、互利共赢运营机制,力争做到不拒收、不倒奶、少限收、少卖牛,帮助奶农渡过难关。

  同时,强化政策扶持,在大力争取国家奶牛养殖政策的同时,建议在省级整合中,每年分拨1000万,针对性推动兰州酒泉临夏等散户入园,老旧奶牛养殖小区升级改造,引导奶农向标准化养殖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鼓励散户退出政策,加快奶业转型步伐,因势利导,提高奶业现代化水平,加强质量监管,当市场大涨大跌时,质量安全风险越高,因此建议食药部门和农牧部门合作,坚持协调卖奶难和保障生鲜乳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大生鲜乳质检抽检,增加抽检频次,每周一上报,提高奶牛生产水平,淘汰低产牛和久配不孕的老牛,强化牛群结构,提高原奶质量。

  链接 专家吁国家尽快建立乳品临时储备制度

  面对鲜奶价格的“跌跌不休”,如何保护奶农利益,减少奶农倒奶事件。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建议,短期来看,国家应尽快建立乳品临时储备制度,在价格过低时收储奶农的原料奶,制作成奶粉保存,待到价格高企甚至出现“奶荒”时再抛出来,发挥蓄水池作用,平抑乳品价格波动对奶农的影响。 (光明日报)(记者 欧阳海杰 张富明)

  原文标题:牛奶困局波及我省 散养户倒奶宰牛渡难关

  原文链接:http://www.xbsb.com.cn/site1/XBSB/html/2015-01/26/content_119201.htm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
靖远举办第三届“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
      绿树爽朗映硕果,惠风和畅迎嘉宾。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