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版规划”发展与传承和谐共存
中山桥
兰州碑林
●从公元前214年秦朝在此建立榆中县,到公元385年东晋五胡十六国之一的西秦建立国都,再到清朝以后成为甘肃首府,西北政治、军事中心,兰州这座已有2200余年历史的西北重镇就无处不彰显着历史的凝重与时代的脉络。自汉代起,有着“金城”之称的兰州就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和茶马互市的西北商贸中心。
●进入现代,兰州作为抗日战争大后方,国际援华物资的中转站,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解放战争中,兰州的解放对保证大西北的全境解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留下了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要的工业项目落户兰州,使兰州成为以炼油、化工、机电、冶金等支柱产业支撑的工业城市而再一次备受瞩目。
●如今,由于在发展中忽略了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城市整体环境和古迹周围环境的历史特征不鲜明,历史遗存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历史传承”似乎正在褪色。而在“四版规划”中,我们惊喜而欣慰地看到,兰州正在努力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城市的发展可以容下承载历史的文化符号,而历史也完全可以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可以和谐共存。
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孕育了千年古城
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城市,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目前现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41处、县(区)级单位116处,馆藏文物1.8万件,其中一级111件、二级212件、三级1168件;有集中成片的历史古建筑10处:五泉山、白塔山、府城隍庙、金天观、白云观、连城土司衙门、红城大佛寺、青城古镇、八路军办事处等。五泉山太昊宫、嘛呢寺、白塔山、金天观、白云观、府城隍庙、鲁土司衙门、大佛寺等全部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2008年7月甘肃省政府批准兰州为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旧石器时代兰州这片土地上就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并且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秦朝在兰州设榆中县,西汉先后设金城县、金城郡,成为西部军事重镇,西汉所筑金城史称“金城汤池”。此后,朝代更替,兰州一直是西北重镇,并在清朝以后成为甘肃首府,西北政治、军事中心。由于自身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自古以来兰州就是联系西域、屏障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隋唐时期,随着中原与西域地区商业、文化的广泛交流,兰州以其交通咽喉的区位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重镇,使臣、商旅络绎不绝,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
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孕育了兰州,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风貌特色。两山对峙,一河中流,具备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
风貌,黄河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沿河分布大小峡谷6处,河谷盆地一束一收,形成独特的狭长串珠带状城市。黄河兰州段两岸历史遗存丰富,有历代古战场,有秦汉时期和丝绸之路的古渡口,有茶马交易的古市场,还有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黄河水车,黄河上唯一留存的近代桥梁——黄河铁桥(中山桥)。
多种举措齐下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正确把握兰州历史文化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保持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四版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思想。
对于城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四版规划”中提出兰州城市中心区的城市格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和以广场为中心的“巴洛克放射”特征。明清古城的中轴(酒泉路)对称,五十年代的皋兰路和东(平凉路)西(金昌路)放射线,表现了五十年代中国建设受苏联文化影响的历史,是兰州作为五十年代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印迹。因此要保护由东方红广场、皋兰路—铁路局、东方红广场—平凉路—火车站广场、东方红广场—金昌路—五泉山广场构成的“轴线对称巴洛克放射”格局。
在城市景观带方面,将南北两山两条绿色屏障和黄河百里风情线三条重要的城市景观带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予以重点保护。确定兰山、五泉山、仁寿山、九州台、徐家山、白塔山为景观风貌主峰,以保护景观视廊:兰山—东方红广场,南关十字—五泉山,西关十字—中山桥—白塔山,火车站—天水路。在景观带和视觉走廊范围内对建筑高度和体量加以控制,不插建高层建筑、不进行有碍观瞻的建设活动。除此之外,在兰州重化工产业搬迁后,西固工业文化文遗将成为记载近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资源,也被纳入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在对文物保护方面,“四版规划”要求突出以五泉山、白塔山、金天 建筑群的保护为重观等代表性历史 点,加强各级文物的保护与恢复。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实行“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级保护管理。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施行新建工程以及其他有损环境的项目;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要素,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和影响景观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的活动。对现有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限期治理。建设工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实施原址保护。根据“四版规划”的要求,文物单位还将对甘肃举院古建群、金天观、府城隍庙、五泉山、白塔山和广福寺、兴源寺七处濒危古建进行修缮工作。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十年磨一剑
2005年5月,兰州市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始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路,在2008年7月兰州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副主任高烽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推动兰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2014年,申报办在《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完成了《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是我市依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制定、出台的首部历史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规划。它的出台实施对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防止建设性破坏和自然毁损具有重要作用。
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同时,申报办采取实地调查、指导文本编写等形式,组织永登县连城镇、榆中县青城镇、金崖镇申报中国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截至2013年,连城、青城、金崖三镇已先后被国家批准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根据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通知,2011年,申报办会同市文物局对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做了自检,并通过了国家的检查验收。2013年,永登县红城镇、西固区河口村经申报被省政府批准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对于“四版规划”中提及的古建筑修缮,高烽提出了一个与以往文物界要求“修旧如旧”所不同的观点——“修旧如故”。在他看来,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故’不是简单的一个旧,而是要把文物过去的文化符号要显现出来。其实,对文物的维修主要就是要唤起人们的记忆,通过修复来唤醒那种对一段历史的记忆,而并不是找过去的同种材料去简单的代替它。”
“2008年市申报办会同市文物局完成了对已消失古建文物点的摸底选址工作,绘制了分布图,编制了名录,对已确定的67个已经消失的重要文物点,以市政府名义作了立碑说明,谁都没想到这样的效果很好。虽然那些遗址早已不再,但年长的人在看到这些石碑以后,会怀念起曾经的兰州古城风貌,而年轻人也会感慨原来兰州以前有这么多可以去搜寻的故事。人们之所以对古的东西都有情感,其实都源自于他们的怀旧情结,一个个小小石碑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人们的自豪感、认同感,更别说那些精美的历史古建。”高烽说道。
建立整体保护规划保存历史古迹风貌
“四版规划”中,要求文物部门贯彻抢救、保护、继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整体保护与局部保护相结合,保持历史的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坚持合理利用、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对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城区的有效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建立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现现代化城市与历史文化特色的高度融合。
作为文物保护的具体单位,兰州市文物局承担起了府城隍庙、金天观、白云观、连城土司衙门等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根据“四版规划”,市文物局向国家局上报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7项,主要是青城古民居、五泉山建筑群、金天观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城城河村传统村落的保护项目,目前已获批12项,争取到位的中央专项补助经费5030万元,省上经费65万元,总计5095万元。
根据国家要求,肃王墓、鲁土司衙门、青城古民居、城隍庙、五泉山建筑群、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这些国宝级单位必须要整体保护规划,2014年,文物局全面启动了9处国保单位的整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市文物局副局长吉福荣告诉记者,整体保护规划是复杂系统性的规划,包含分支的规划,有母体和子体,很多规划涉及交通,用地,旅游,工业,气象等方方面面,也只有制定好了这些详尽的保护规划才能展开充分而有根据的保护。目前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肃王墓整体保护规划、鲁土司衙门整体保护规划等国宝单位的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利用国家资金实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登鲁土司衙门旧址整体保护规划已经行政层面和专家层面初审;另外,青城古民居、五泉山建筑群、兰州府城隍庙、金天观、兰州黄河铁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等保护规划已进入前期工作。 记者耿睿文/图